新素食者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勇有谋
香港影星吕颂贤,是一位严格素食者。
随着素食运动在全球蓬勃发展,那些面有菜色、营养不良的素食者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的素食者,他们或是健康潮人,或是动物保护者,又或是环保主义者。在中国,大学生、白领和年轻知识分子成为新生代素食者的主力军,他们崇尚健康餐,拒绝含有防腐剂、基因改造、人造色素等一切人工合成物,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高品位的人生追求。
新素食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标签,按照国际素食者联合会成员的定义,有吃奶制品和蛋的奶蛋素食者(vegetarian),或者只吃奶或只吃蛋的素食者,也有最苛刻的纯素者(vegan),拒绝一切跟动物沾边的东西,包括蜂蜜、丝绸、皮草和羽绒服。“传统素食者通常是因为宗教信仰原因使然,比如信佛。而新派素食者有别于此,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以年轻人为主。”“素龄”4年的上海某跨国公司律师Alexa对记者说,她吃素是因为“肉食是杀害动物的残忍行为”。
10年不知肉滋味的Annie在博客“松鼠的素食小窝”这样定义自己:我吃素,穿二手衣,住单身公寓,骑单车坐公车,拥有歌特的灵魂,过着伪小资的生活,喜欢裹在波西米亚的袍子里。Annie笑着对记者说:“那时我离开了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做饭时发现切肉太难了,于是我干脆吃素。素食对我来讲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好、生态也好的新食尚。吃素多年,身体状况有了不可思议的改善,从前那种疲惫不堪的亚健康状态一去不复返,每天都感觉神清气爽、步履轻盈。以前虽然也没什么大毛病,但经常感冒,每次拖拖拉拉要半个多月才能好,而现在我早已经想不起感冒是什么滋味了。”Alexa和Annie都是纯素主义者,Alexa做的炒饭不用鸡蛋,连爱吃肉的先生也夸奖很美味。“吃素不代表吃草啊,我用绢豆腐和麦芽糖做草莓慕丝,清爽不腻,朋友们都特别喜欢。”Annie说。来自香港的戴维则是因为“禽流感”变成了纯素食主义者。“肉蛋类食品的不确定性太大了,以前物质贫乏的时候我们一年吃一次肉,那是真的肉。现在每天吃的肉是工业化养殖的化学合成品。”戴维说。他觉得在国内吃素与欧美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为自身健康考虑的多,后者则支持‘动物权’以及‘无暴力’的观念。”
新素食主义者队伍日渐壮大,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圈子,豆瓣网上就有好几个素食小组,新素食主义者们也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开了博客。Alexa去年4月发起并成立了上海的外国人素食者俱乐部,如今,俱乐部成员已达130余人。“外出就餐时,素食者会显得有些不合群。特别一桌子人用餐时,他们总是以一种‘肉这么好吃,你怎么不碰呢’的眼神看着我,我得顶着‘压力’吃素。发起无肉聚会,大家聚在一起,不用在乎别人好奇的眼光。在上海,吃素始终未普及,素食者容易有孤独的感觉,所以我决定成立素食者俱乐部。每月来一次无肉聚会,有的人是带着好奇心而来,看看吃素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则是刚开始吃素,希望认识一些同道中人,当然最多的还是坚定的素食者。在我们的网站上,大家还可以分享菜谱、推荐素食餐厅以及交流购买食材的信息。”Alexa说。
高校则是新素食者的另一方阵地。2002年4月1日,复旦大学素食文化协会成立,现任会长范文菁不无自豪地介绍说,这是上海唯一一个由大学生创办的素食社团。成立8年来,素食社团已经拥有400多名会员,会员年级跨度从大一至研三。2008级新闻学专业的夏清逸自高二起就真正开始完全吃素,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这一生活方式。说起来,食素甚至成为她当初报考大学的理由之一。“当时听说复旦的食堂有专门窗口是卖素菜的,坚定了我报考的决心。后来跑到复旦一看,啊,原来没有这样的窗口。”
素食者总是会被问到“天天吃咸菜稀饭有力气吗?”Annie很无语,没想到他们理解的素食竟然是这样的!“吃素不是吃寡味的斋菜,素食要品味的是更健康的食材,要享受的是更科学的营养平衡与配搭。素食者必须了解植物性食物容易缺乏的营养素,才不会让吃素变成有勇无谋。”为了让朋友们了解素食,Annie在博客上发了许多卖相漂亮的创意素食,“做素厨的感觉更好。我要让大家知道,素食并不意味着白菜豆腐窝头咸菜,素食可以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Alexa说,在中国,素食还是小众文化,没力量冲击肉食文化,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减少肉食、增加蔬菜水果,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对大多数人来说,放弃肉食并非容易的事,所谓“腹中无肉饿得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周吃一天的素食,然后进阶到吃蛋喝奶的素食。说到底,毕竟吃素没有戒烟那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