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广法师:破迷除障 禅七开示录(六) 第三日 晨诵
破迷除障
禅七开示录(六)――第三日晨诵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2006.07.25清晨
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主题一:四念处是一乘道
经 典:《中阿含经》〈念处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行身息入,学止行身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解:
这部经典出自于《中阿含经》的〈念处经〉,是佛陀宣说「四念处」法门的内容。
佛陀指出:有一条道路、方法,是唯一的道路,唯一的方法,它能够让我们超越忧烦畏惧,灭掉苦恼,断除无谓的哭泣,而得到正法,也就是「四念处」的方法。
所谓的「四念处」,就是专念于四处,就是以专注力观察我们的身体、觉受、心意与一切因缘所生法。有关四念处的修学,在这个课程中会次第的教给大家。现在第一个功课就是安般念,经典中说,安般念是观身念处的其中一个方法。
为什么要观四念处呢?因为我们的烦恼就是从身、受、心、法中生起的,所以如果能正念明觉,清楚地了知这四个因缘法的实相,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正念于身、受、心、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如此便能清楚地了知、警觉烦恼依因缘生灭的实相。
佛陀勉励弟子们,如果能够立心正住,专念于四念处七年,可以得证二果,乃至于现法得究竟智,得三果、阿罗汉果。乃至不必七年,只要能于七个月中,立心正住四念处,就可以得究竟智,或是二果、三果;不必七个月,只要能于七天中,立心正住四念处,绝对可以得到很好的收获和体会。甚至不用七天,只要一天一夜,或是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早上如此的观察,到了晚上一定对正法有所体会;晚上如此观察,到了早上,一定有甚深的领悟。
我们现在的禅修,就是遵循佛陀所教导的唯一一条断除苦恼,得究竟涅槃的道路,也就是四念处。然而因为初学者的心太散乱了,身心已经习惯长期在五欲烦恼中,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做很多的功课,也不能一下子推很多的进度,一切都要慢慢来。我们一整日学习摄心专念:早上如此的观察安般念,到了晚上,一定会进步;我们晚上正念明觉,修光明想,安详的入眠,早上一醒来,就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如果能够如此的做,对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这条唯一的灭苦之道,一定会有深刻的体悟。
主题二:系缚的真相
经 典:《杂阿含经》「二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俱在耆阇崛山。
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已不?」
尊者舍利弗语摩诃拘絺罗:「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
「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絺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
「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讲解:
这部经文是尊者摩诃拘絺罗和尊者舍利弗的论法对谈,主要内容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是眼睛被色法绑住吗?还是色法绑住了眼睛?不然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忧烦恼乱呢?」
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当六根触对六尘时,我们总感觉自己的身心被外界所捆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尊者舍利弗指出:「不是的!既不是眼睛绑住了形色,也不是形色绑住了眼睛,以此类推,耳、鼻、舌、身、意对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它们并非两两相缚,而是因为中间有欲贪,才将它们系在一起。」
为此,尊者舍利弗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加以说明:一只黑牛和一只白牛,二者中间被轭所连结、捆绑,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是黑牛一走,白牛就被牵制住了,一定要跟着走;白牛一走,黑牛也被牵制住了,一定要跟着走。然而,不是黑牛绑住了白牛,也不是白牛绑住了黑牛,而是中间的牛轭把它们两个联结在一起,捆绑在一起。
所以,请同学们在禅修的时候,不要认为是因为痛苦绑住了你,也不要认为是因为你绑住了痛苦,而是因为你有欲贪――想要赶快排除痛苦的欲贪绑住了你;不是轻安绑住了你,也不是你绑住了轻安,而是因为中间有欲贪――想要继续享受轻安的欲贪绑住了你。对于不可爱境,我们会起瞋心,此时的欲贪是「欲求排除」;对于可爱境,我们会起贪念,此时对于轻安的欲贪是「想要抓住」。因此我们在禅修中一直提醒各位同学,把专注力放在安般念,如果身体任何部位有觉受生起,不要理它。如果你跟它相应,就是被欲贪所缚,是欲贪绑住了你,不是痛苦在绑你。当你能够只是观察觉知而不与之相应,不随之起舞,不随之生起贪嗔痴的烦恼时,你就会知道:真正的解脱,不是如木石无心地无知觉,也不是拥有许多的快乐,而是无论面对的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能以正念明觉观照到它的因缘相、无我相,这样的离欲,才是真正的离系缚、得清凉的正法之乐!
这是佛陀教导的正法,大家要如是的思惟,如是的观察,如是的修学。所谓的立心正住于四念处,就是要观察、要觉知身、受、心、法中是否有欲贪、有染污。所以接下来要为各位解说《杂阿含经》中的四正断。
主题三:四正断
经 典:《杂阿含经》「八七九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云何断断?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断。
云何律仪断?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净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尔时,世尊说偈言:
「断断律仪断,随护修习断,
此四种正断,正觉之所说;
比丘勤方便,得尽于诸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解:
佛陀教导弟子们,有四种能够断除烦恼的正确方法,即: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关于「四正断」的内容,在《杂阿含经》中,八七八经和八七九经的说法不太一样。
在八七八经中,「断断」是已起、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除;「律仪断」是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之不生;「随护断」是未生之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修行;「修断」是已生之善法令其增益深广。
这和我们刚才所诵念「八七九经」的四正断内容有点不同,在「八七九经」中,「断断」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什么叫做「律仪断」呢?就是我们之前为各位同学说的:「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远离」,以及「顺向解脱乘」等六种修行的前方便,乃至于清净尸罗,持守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戒,都包括在内。
什么是「随护断」呢?在经中举的是不净观,因为欲界众生对于情欲、对于淫欲、对于男女色欲的染着太强了,所以要特别提出来说。但是,「随护」的内容还有其他,比如说,为了断疑,要修信心;为了对治懈怠,要常念死,念无常;为了对治瞋恚,要修习慈心禅;为了对治散乱、掉举,要修习安般念。这个是对治法门,所以都是「随护断」的内容。
什么是「修断」呢?修四念住,正念明觉,立心正念于身、受、心、法,对所有的烦恼正念明觉,制而不随,如此久久行去,我们就能像佛陀,像诸位圣弟子一样,迈向究竟清净的道路。
今天是禅修的第三天,我们的功课还是以安那般那念来做为修学四念处中身念处的基础,所以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对于身、受、心、法中所有烦恼的生起,要制而不随,不与之相应。所有修道的过程都是从远离贪瞋痴到断除贪瞋痴的过程,这是佛陀所说的纯一满净之法,这种教法不仅究竟,也是唯一能够让我们断除忧恼的方法。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祝愿大家在今天的禅修里,心能够更专注,能够对于圣道怀抱无比的修道热情。此外,也祝愿大家对于佛陀所教导的,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法,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