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2 释观世音

2024-07-28

普门品讲记(2)-释观世音

贰、释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者:「妙法」,谓自心;「莲华」,喻出汙泥而不染;「经」,谓途径。心处红尘而不染,人於娑婆而不迷,此经是教三乘迷人,同归一乘佛道;只要闻此经一偈、一句、一念隨喜,悉蒙佛授记,未来必定成佛,故古德称扬此经为『成佛的法华』。

「观世音菩萨」指人;「观」,谓能观的智慧。「世音」,谓所观的境界。「菩萨」,谓觉有情者,能自觉和觉他之人。观音大士,以圆满的智慧,察其事物的本末,能闻十方眾生,一切苦难求救之声,即时闻声救度,悉令解脱。

「普门」指法;「普」,谓遍及一切;「门」,谓通达无碍;「品」谓类也。用一实相,开十普门,门门互通,无所障碍,故称普门。

此品敘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苦,免七难、灭三毒、满二愿,慈悲普济眾人;智慧广大无尽,以三十三身示现,十九种说法,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神力变化无穷。

一、释观

「观」,谓能观的智慧。人之所以没有般若智慧,就是被妄想、执著、五欲六尘所蒙蔽,所以生不起智慧。我们在经典常看到跟「观」有关的名相,有观照、观想、禪观、止观等,实际上所有修行的法门都要透过智慧来观察,来照了诸法,破除邪见。所以佛於《金刚经》教大眾要「应作如是观」一切法。

请问你们有没有用智慧来观照?学佛要老实面对自己,要勇於发现问题,事实上一般人是没有智慧的,而是用个人的意识、偏见、好恶来看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是戴墨镜在看人生,所以叫做顛倒眾生。若无法看到实相,就不能够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我们要如何观呢?应依空观、假观、中观次地而观。

一心三观

『空观』,谓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以般若智,观色身(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若四大分离,我在何处?观妄心(受、想、行、识)八识作用,若根尘不触,心如何起?观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缘起假象,非是真实。

『假观』,谓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以般若智,观诸法空相,此缘起之现象及作用,不碍性空,且能隨缘应物,不执一切境界。

『中观』,谓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以般若智,观一切法,不执两边,不离两边,性相不异,空有不二,皆是中道实相。

观照之心,不执一切法,即是空观,二乘人所证的『一切智』;心虽不著相,亦不捨一切法,即是假观,菩萨所证的『道种智』;见性之人,心应不取不捨诸法,且能圆融一切法,即是『中观』,诸佛所证的『一切种智』。若能修此一心三观,则能证一体三智,断见思、尘沙、无明之烦恼,直至无上菩提。

一念无明

为何我们生不起智慧?六祖大师说:「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因无明遮蔽了智慧,因五欲六尘迷惑了真心,如果没有这些障碍,智慧不就现前。到底什么叫做尘劳,简单说就是烦恼。为什么会起烦恼?又到底在烦恼什么?是在烦恼自己的身心,还是亲人、事业、名利、感情等,其实本身也不清楚,正像顺治皇帝感嘆说:「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那么烦恼从何处来?只因一念无明而起。什么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知即是不明真理。因为无知,才会「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不了解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人们一生在追逐永远得不到的满足,只是一场梦境,只是一个幻想,握不住、抓不牢,毕竟了不可得。

建立正见

无明之人,即是没有正见的人,才会执迷不悟。所谓悟,就是从迷梦中觉醒,彻底了解自己,明白真理。过去不明道理,谓之迷;现在已经知道,便是悟。开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进入修行门槛的第一步。因此,《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佛应由闻、思、修、证,方能成就佛道,且要知道权巧与真实;不但要知真实义,更应善巧方便法,切莫把方便当真实。这样你对佛法才能一窥全貌,而不至於盲修瞎练,白费功夫。

明白真理,才算是有正见。八正道从正见、正思惟到最后正定,假若不知理,正见怎么建立?严格说来,一位证悟者才有资格叫正见,其他人知见都不牢靠,因为他並没有完全知道,所以知见怎么会正確?佛於《四十二章经》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假设没办法顿悟,就应渐修。要透过所观的境界,静心观照,直到照见真相,就叫做实相。从现象观到实相,就能明白真理;若是没有智慧,就该从观照修起。凡是修行都没有离开一个「观」,观察身、心、世界,直到智慧现前为止。

二、释世音

「世音」,谓所观的境界。此品所观之境,是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苦恼求救之音声,观世音菩萨闻之,即以神力施以救度,令悉解脱,故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眾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菩萨是一位成就者,以觉他之心来度化眾生;但我们未觉,当要观照自觉。

观察五蕴

然而,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世界虽大,天地虽广,归纳起来不外乎身、心、境三种对象。身心就是自己,境就是外面世界;观察没有离开正报的身心,与依报的世界。观身体的生理现象,有生老病死;观內在的心理现象,有生住异灭;观外在物理现象,有成住坏空。身、心、境即是五蕴,为色受想行识,详细分析为十八界,六根指身,六识指心,六尘指境。

其实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不论是身心世界、有情无情、动態静態,这一切尽是无常、苦、无我、空的变易法。《增壹阿含经》解释说:「色、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

在佛未出世时,有些修行者,在寂静处,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如日昇日落、花开花谢等,觉悟到生灭无常的因缘而觉悟,像拂迦沙行者,因见风动树而悟,虽无缘遇佛出世,而能善观诸法因缘生灭,独自修行觉悟,称之为独觉。

正见正思

但迷妄的眾生有四种顛倒:一、常顛倒,无常误认为常;二、乐顛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顛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顛倒,无我误认有我。因此,不知不觉生起邪见,却不自知。

如何才能建立正见?佛於《杂阿含经》告诸比丘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要有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之正见,便会厌离,不再贪爱、执著身心,而得解脱。且於一切时中,当修无常想,依无常修苦想,依苦修空、无我想,因此契入;由於正確观察所致,获得正见。

然知见,要经由不断的思惟、確立,方能深植於心,所以接著说:「於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於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於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於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听闻佛法,才能知道什么是正见;依正见而思惟,才能深解教中的义理。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