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华严经》连载211

2023-12-04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211:《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大智度论》

【醍醐】

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来参拜一个叫做「休舍」的不可思议的女居士

善财童子言:圣者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财童子问:圣者呀,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休舍回答说:

答言:善男子,菩萨不为教化调伏一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调伏百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转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一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阎浮提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供养一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故发菩提心;不为供养一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不为供养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不为严净一世界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故发菩提心;不为严净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不为住持一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不为住持一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不为住持一阎浮提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如是略说,不为满一佛誓愿故,不为往一佛国土故,不为入一佛众会故,不为持一佛法眼故,不为转一佛法轮故,不为知一世界中诸劫次第故,不为知一众生心海故,不为知一众生根海故,不为知一众生业海故,不为知一众生行海故,不为知一众生烦恼海故,不为知一众生烦恼习海故,乃至不为知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众生烦恼习海故,发菩提心。

【醍醐】

在回答「应该怎么发菩提心」之前,休舍先跟善财童子讲了「不应该怎么样而发菩提心」,关于「不应该怎么做」,我们这里就略过了。我们重点要看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去发菩提心」

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菩萨发菩提心跟一般众生随便地发一发心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我调伏一个、两个、千个、百个...(很具体的众生)发菩提心。

应该怎么做呢?要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没有剩余),所有众生、一切众生我都要调伏他们,都要教化他们,我发这样的心。

如果有一个众生未得度我就不成佛,就像地藏菩萨一样,我们要发这样的菩提心。所以说,我们的菩提心不是有量的,而是无量的,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调伏一切众生,没有剩余。只要有一个众生还没有被教化、没有被调伏,我们也不放弃。所有众生都成佛了,我再成佛,要有这样的心。

这是这个叫做休舍的女居士所讲的,从这第一句话就看出来,她非常的伟大不可思议啊!简直是佛的境界!

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诸佛,大家是了解的。我们对于这无量无数、无穷无尽的一切诸佛都要去承事(去帮他们做事情,辅助他们)、去供养,没有剩余。只要宇宙中还有一个佛,我没有去承事、供养,那就不算数,我也不满足,我一定要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没有剩余,就这样地发菩提心。

这是多么广大的心,跨越所有时空,因为一切诸佛,包括十个方向的,也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是佛,我就去承事和供养,不会落下任何一位,我们要这样想着,然后去发我们的菩提心。

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要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没有剩余,只要有一个佛的国土没有到达,我们没有去庄严清净,那我们也不满足。

怎么庄严?怎么清净?——自己先修好。自己修不好,我们去了,就去染污去了,就去搞破坏了。我们修到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到哪里都庄严一切处,要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

【醍醐】

所以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庄严清净」,就是说我们要修好;再一个是「没有剩余」,就是一切国土都要去严净。我们的心该是多么多么的广大!

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只要是诸佛如来的纯正教法,我们就去护持,没有剩余,不会落下任何一点点的教法,所有的、只要是诸佛的纯正教法,我们都去护持,没有剩余,护持到底。

只要这部经是佛所讲的纯正教法,我们就去护持,不会遗漏任何一点点诸佛的纯正教法。不是说我喜欢《华严经》,我就只护持《华严经》,不护持《金刚经》;或者我喜欢《妙法莲华经》,我就不学《涅槃经》,不是这样子。要护持一切诸佛如来正教,没有剩余,这样地去发菩提心。

以上这些话是一位在家女居士所讲的,难怪她所居住的地方像佛国一样纯净美好,难怪诸佛如来(十方世界的如来)都经常来她这里讲法。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来心才能感召如来」来呀!

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要成就圆满一切如来的广大誓愿,没有剩余,这样地发菩提心。

当我们了解到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的时候,就感觉这十二大愿就是我的十二大愿,每一条我都要成就圆满;在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时候,每一条都是我的大愿,我都要成就圆满;学释迦佛五百大愿的时候,这一切大愿都是我的大愿,我都要成就圆满……

一切如来的一切誓愿没有剩余,我们都去成就圆满。我们这样地发菩提心,那我们一个人就等于是一切佛,因为所有如来的所有誓愿都凝合在我们一心的话,我们就是所有佛。

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休舍又讲:善财童子,怎么发菩提心呢?「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想要到达一切诸佛国土都没有剩余,任何国土都能去(任何国土包括空间上的十方世界以及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是佛的国土我们都能去,要这样地发菩提心。

【醍醐】

要是对照《华严经》的这一段落的话,我们所有师兄的大愿都太小了,都太狭窄了,太狭隘了,对吧?那么,学完了今天的课,我们可以适度地调整一下我们的大愿,让它更为广博,甚至直接就把这一段落修改一下,就改成自己的大愿也是可以的。

【欲入一切诸佛众会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怎么发菩提心呢?想要入到一切诸佛所在的众会云集的道场,没有剩余。

任何佛只要在哪儿讲法,就很多大众聚集围绕着他了。任何佛所在的道场众会,我们都能去,都能入,不会说:「你不够资格,不让你进」,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有能去的资格,一切诸佛的圣会我们都能去,有这个资格去。我们就这样地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世界中诸劫次第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想要了知一切世界中每一个大劫更替的次第(顺序),没有剩余,这样地发菩提心。

就是说我们完全的拥有「宿命通」——了知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要拥有宿命通,而且是像佛一样的宿命通。比如说:娑婆世界从久远的过去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到很久很久的未来,每一个劫,每一个劫,这个劫是什么劫,那个劫是什么劫,这个劫维系了多长时间,那个劫是什么情况,一个劫接一个劫的次第(顺序),种种情况完全了知。我们要这样地发菩提心,这是多么广大的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心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要拥有像诸佛一样的「他心通」,了知一切众生的心灵之海。

如果说阿赖耶识像海洋一样,每个众生都有一片阿赖耶识的海洋,海洋里不知道藏了什么东西,我们一切都了知。他想要说的话或者藏在内心的话,一切我们都了知,想要了知一切众生的阿赖耶识识心之海,没有剩余,我们这样地去发菩提心,这是多么广大的「他心通」。

【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休舍说:「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每个众生的根性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众生的根性还在变化。一开始可能是下根,修着修着可能变成中根,再修可能变成上根。有的众生是菩萨根器,有的是声闻根器,我们要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根器)之海悉无有剩余,就这样地去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业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我们要「了知一切众生的业海悉无余」,这样地来发菩提心。

业海就是造作之海,有善的造作,恶的造作,非善非恶的造作,一切造作

众生造作的一切我们全了知,那说明我们像佛一样,像佛一样地来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行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行」一般指的是有为法,所行的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都算数的。

欲知一切众生的「身、口、意」行海悉无有剩余,这样地来发菩提心,这就如同我们是虚空法界本身了。

【欲灭一切众生诸烦恼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众生有无量的烦恼,这烦恼像大海一样广阔。我们要消灭众生的一切烦恼海,没有任何剩余。哪怕是这个海中还有一滴水、一滴烦恼之水还在,我们就不满足,我们要继续努力,要灭掉一切众生的烦恼海,让烦恼海干竭、干枯。就这样地来发菩提心。

【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众生有无量的烦恼习气,这习气像海洋一样无量无边,我们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之海,没有一丝一毫的剩余,要这样地来发菩提心,这是多么广大的心啊!

【善男子,取要言之,菩萨以如是等百万阿僧祇方便行故发菩提心。】

休舍说:善男子(善财),「取要言之」,简单来讲,「菩萨以如是等百万阿僧祇方便行故发菩提心」。菩萨怎么发的菩提心呢?就是以类似以上讲的还有百万阿僧祇(无量)种方便行,以这种种方便行的缘故才发菩提心的。就是以上的只是一部分,推而广之,有百万阿僧祇(无量)的方便,靠着这无量的方便来发菩提心,都是要了知一切无有剩余,要做一切无有剩余,这样地来发菩提心。

【醍醐】

这一段落相当相当的重要,大家一定要记牢,甚至可以学习参考着来发愿

【善男子,菩萨行普入一切法皆证得故,普入一切刹悉严净故。】

这是菩萨行,他可以普入一切法,一切法都证得了,成为自己的现量境界了;普入一切世界,他可以入到一切世界,一切世界都欢迎他去,不是说门槛太高了我过不去,不是这样子。一切世界他都能去,去了就可以锦上添花,去庄严清净。

如果你去了一个佛国就去染污它,那么你可能也不具备去这个佛国的资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要具足善根、具足福德、因缘才能去,「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词非常重要。

「善根」不用解释了;「福德」一般是通过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而证得的;「因缘」也很重要,就是说我具备了去极乐世界的条件,但我不想去,那就是因缘不具足;我能去,而且我愿意去,就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才能够入到一切地方。

菩萨的发愿是:我「普入一切世界尽无余」,我去庄严清净一切世界尽无余,这样的话,就意味着他在给自己创造所有因缘,他没有给自己进行任何的限制,他没有说那个佛国我不去,他是「普入一切尽无余」,哪里我都去,他就没有限制自己,所以因缘上是足够的,再加上只要善根、福德够了,他就一定能去了。

【是故,善男子,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尽,我愿乃满。

我们怎么发愿呢?我们要庄严清净一切世界,没有剩余,所有一切世界都被我们庄严清净了,我们的愿才满足;我们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有众生的烦恼习气全都断尽了,没有剩余,我的愿望才圆满、才满足。我们就这样地发心、发愿。

【善财童子言:圣者,此解脱名为何等?】

善财童子说:圣者,您所讲的这种解脱,实在是不可思议,这种解脱叫做什么名字呢?

【答言:善男子,此解脱名离忧安隐幢。

休舍回答说:(善财童子)善男子,这种解脱的名字叫「离忧安隐幢」,离开忧恼的安隐之幢。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如须弥山,志意坚固,不可动摇;如善见药,能除众生烦恼重病;如明净日,能破众生无明暗障;犹如大地,能作一切众生依处;犹如好风,能作一切众生义利;犹如明灯,能为众生生智慧光;犹如大云,能为众生雨寂灭法;犹如净月,能为众生放福德光;犹如帝释,悉能守护一切众生。】

休舍说:善男子,虽然你非常地感慨我所证得的这种解脱——「离忧安隐幢」,其实我只了解这一种解脱门。其他的关于菩萨摩诃萨,其心如海,能够容受一切佛法;其心如须弥山,志意坚固,不可动摇;或者如善见药,能够除掉众生的烦恼重病;如明净的大太阳,能够破除众生无明的幽暗蔽障;或者犹如大地,能够作一切众生的依止之处;犹如好风,能够作一切众生义利;犹如明灯,能够为众生生智慧光;犹如大云,能为众生像下雨一样降下寂灭之法;犹如清净的满月,能够为众生放射福德之光;犹如帝释天王(忉利天主),能够守护一切众生。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所有相应的这一些功德行,其实我不太了知,不太善于讲说。

休舍很谦虚地告诉善财童子说,自己只是了解「离忧安隐幢」这一个解脱门,其他的不太了知,也讲不好。于是,她又向善财童子推荐了下一位圣者。

【善男子,于此南方海潮之处,有一国土,名那罗素;中有仙人,名毗目瞿沙。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她说:善男子,在南方的海潮那个地方,有一个国土叫做那罗素;那罗素国有一个仙人,名字叫毗目瞿沙,你到那里去参拜、去请教一下:菩萨应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作是思惟:得菩提难,近善知识难,遇善知识难,得菩萨诸根难,净菩萨诸根难,值同行善知识难,如理观察难,依教修行难,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难,值遇增长一切智法光明难。作是念已,辞退而行。】

这个时候,善财童子就用自己的头向休舍的脚顶礼,非常地感动、感恩,绕了无数圈,殷勤地瞻仰着,悲泣地流着泪(这说明善财童子在休舍这里收获良多),善财童子心里就生起这样的念:得到菩提觉悟太难了,能够亲近善知识太难了,能够遇到善知识太难了,能够得到菩萨的诸根太难了,能够清净菩萨的诸根太难了,能够遇到同行的善知识太难了(这个善知识跟我是一个道上的,还能指引我、陪伴我,这个太难了),如理地观察太难了,依教修行太难了,值遇出生善心方便也太难了,值遇增长一切智法光明也太难了……心里这样无限感慨着。

善财童子向休舍女居士告辞了,继续向南走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思惟菩萨正教,随顺思惟菩萨净行,生增长菩萨福力心,生明见一切诸佛心,生出生一切诸佛心,生增长一切大愿心,】

在这一路上,善财童子随顺思惟着菩萨的正教,随顺思惟着菩萨的清净之行,出生增长了菩萨的福力之心,生出了无量的智慧光明,感觉自己可以明了地见到一切诸佛之心,他的心变得可以出生一切诸佛了,生出了增长一切大愿之心(因为休舍女居士彻底地打开了善财童子的心,没有任何的闭塞);

【生普见十方诸法心,生明照诸法实性心,生普散一切障碍心,生观察法界无暗心,生清净意宝庄严心,生摧伏一切众魔心。】

善财童子这一路上生出了普见十方诸法之心,生出了明照诸法实性之心,生出了普散一切障碍之心,生出了观察法界没有暗蔽之心,生出了清净意宝庄严之心,生出了摧伏一切众魔之心。可见这位叫做休舍的女居士,对于善财童子的加持,简直是无量无限的。

【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周遍推求毗目瞿沙。】

就这样,善财童子就渐渐地游行到达了那罗素国,到了这里就到处地寻找那个叫做毗目瞿沙的仙人。

【见一大林,阿僧祇树以为庄严,所谓:种种叶树扶疏布濩,种种华树开敷鲜荣,种种果树相续成熟,种种宝树雨摩尼果,大栴檀树处处行列,诸沉水树常出好香,悦意香树妙香庄严,波吒罗树四面围绕,尼拘律树其身耸擢,阎浮檀树常雨甘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以严池沼。】

找着找着,见到了一片大树林,这里有阿僧祇(无量)的树以为庄严,有种种的叶子树非常的茂盛,到处分布着,种种的花树开放着种种鲜花,非常的鲜荣,有种种的果树相续的成熟,种种的宝树像下雨一样降着摩尼果,大旃檀树处处行列着,很多的沉水香树常出好香,悦意香树妙香庄严,波吒罗树四面围绕着,尼拘律树其身高耸着,阎浮檀树常常像下雨一样降下甘美的果子,优钵罗花、波头摩花庄严着这些池塘、池沼。

【时,善财童子见彼仙人在栴檀树下敷草而坐,领徒一万,或著鹿皮,或著树皮,或复编草以为衣服,髻环垂鬓,前后围绕。】

这个时候,善财童子就看到那位仙人(毗目瞿沙)在栴檀树下坐在草垫子上打坐,他手下的徒弟有一万多个,有的穿着鹿皮做的衣服、有的穿着树皮做的衣服,有的就穿着用草编起来的衣服,这些弟子们发髻上有一些装饰品,有的都垂到了鬓角,前后围绕着这个仙人。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识。】

善财童子看到了之后,就赶快来到毗目瞿沙仙人所在的这个地方,五体投地地对他说:太难得了!我今天遇到我的真善知识了!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之门,可以引我入真实之道;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之乘,可以令我得至如来之地;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之船,可以让我到达智慧的宝洲(珍宝云集的大陆);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火炬,可以让我生出十种神力之光;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道路,可以引我得入涅槃之城;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明灯,可以让我见到这个道路上是平坦、还是凶险;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桥梁,可以帮我度脱险恶之处;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宝盖,可以让我生出大慈悲的清凉;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眼睛,可以让我得见法性之门;善知识是趣向一切智慧的大潮,可以让我满足大悲之水。

善财童子见到了这位叫做毗目瞿沙的仙人,他非常地激动,马上就赞美善知识。其实,善财童子在这一路上相继地参访了这么多善知识,对每一位善知识,他都是无限地恭敬、无限地感恩的,他非常了解善知识的价值。

《大智度论》: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真正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有智慧的人了知这些智慧,就好像蛇的脚非常的神秘微奥,但是蛇却了解蛇(自己)的脚。善知识具备大智慧,他们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叫做「休舍」的不可思议的在家女居士,她所教给善财童子的一些珍贵的法宝:

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入一切诸佛众会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世界中诸劫次第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心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业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行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灭一切众生诸烦恼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萨行普入一切法皆证得故,普入一切刹悉严净故。是故,善男子,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尽,我愿乃满。

无上甚深华严经,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解证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休舍女居士

更新于:2023-12-04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