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惟传法师:空海法师开示录

2025-04-05

空海法师开示录

修出入息念的难点在哪里?

答:最初期让心静下来的练习是难点,

因为心散散乱乱,杂念纷飞,已成为坚固的习气。

改变固有的习气,让心静下来,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所以开始练习时,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坚持几个月,冲破这一难关。当心能静下来,后面的修程就容易了。

禅修什么时候开始?

答:经过初步的闻思,掌握了基本的法义,便进行简单的禅修,时间一小时,半天或一天都可以。

最主要的是把闻思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做到解行和一。

应用本身是禅修的延续,在日常应用之中,快乐增加一分,烦恼减少一分,法喜和信心也增加一分。同时又提高了生活品质,让生命更有意义。

平时闻思,

偶尔禅修,

日常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三管齐下,互相增进。

修出入息念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

1、持戒;

2、少欲、少事、少务,放下攀缘;

3、饮食适量;

4、晚上六点到十点,早上二点到六点;

5、找个安静的地方,到山林中最好

一味地崇拜、祈求佛菩萨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场,让自己成为次等人民,心灵无法成长。

心、佛、众生是平等的,

大家相辅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开智慧。

佛陀对不修四念处的人怎么讲?

答:[则离如实圣法],

就是离开了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绕圈子。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答: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

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

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

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

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什么是初步觉醒?

答:开发出明觉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

但明觉的心是工具,是用来深观宇宙人生的实相。

什么是最终的觉醒?

答: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断除十个结,

从梦幻世界里醒过来,成为觉悟者。

师父安那般那十六胜行内容是:

第一阶,观察长呼吸的情形:

1、什么是长呼吸?

2、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3、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4、观察气、身、心三者连锁反应,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的情形:

1、什么是短呼吸?

2、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3、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短呼吸与长呼吸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认识呼吸支配身体:

呼吸与身体息息相关,呼吸支配身体。

呼吸长,呼吸温柔,身体跟着寂静安定,舒适。

呼吸短,呼吸粗急,身体跟着躁动不安、烦闷。

呼吸长是正常的展现,呼吸短是不正常的展现。

如发怒、激动、疲劳时呼吸短促。

身体的秘密:肉身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

二者不能分开。呼吸是身体的支配者。

第四阶,调节呼吸:

使呼吸逐渐平稳,身体也随之定静,心因此达到禅定。

第五阶,观察喜受:详细了解、观察喜受发生的情形。

第六阶,观察乐受:详细了解、观察乐受发生的情形。

第七阶,觉知心行:观察喜受、乐受支配心的情形。

心行就是受,受支配心作种种妄想。

喜受、乐受→支配心→心生贪爱→抓取、执着。

喜受、乐受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第八阶,觉知安息心行:安息心行就是消退喜受、乐受支配心的力量,从而不生贪爱之心,让心稳定。

第九阶,觉知心:观察心的各种情形。在一呼一吸之间观察心的状态:是喜是乐、有贪无贪、散乱还是定静、污秽还是清净。

第十阶,令心喜悦:控制心使心处在法喜之中。

这一阶很难修,只有反复训练,功到自然成。

第十一阶,令心等持:

控制心由动入定,内心平静、无念、清醒。

想喜即喜,想定即定,控制自如。

令心喜悦就是心处于动的状态,法喜充满。

令心等持是内心平静、稳定,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很不容易做到)

第十二阶,令心解脱:

身心稳定,心与境不粘着,心不被境界牵着走。

令心清净,了无一物,摆脱了各种妄念,解脱自在。

令心解脱的方法:

1、认识各种妄,包括善念,令心动荡不安,污染了我们的心。

2、妄念引动身、口、意造业,业力牵引,感受种种果报。

所以一有妄念,立即清除。

第十三阶,观无常:观法的演变。不观外境,只观自身。

观长短呼吸无常,观身行定止无常,

观寻、伺、喜、乐、一心无常,

观禅定无常。

观喜受、乐受无常,

喜受、乐受支配心的情形无常,

令心等持、令心解脱也无常,一切都是无常。

第十四阶,观离欲:观见并脱离欲念。

因观到万事万物的实相是无常的,

所以脱离执着,放下贪爱抓取之心。

在一呼一吸之间,观见到欲念在消退。

观无常是因,离欲念是果。

观无常的程度如何,离欲的程度如何。

第十五阶,观灭:观烦恼与痛苦灭尽。

脱离欲念,消除贪心,烦恼与痛苦也随之消灭。

在一呼一吸之间,观欲贪灭尽,烦恼灭尽。

灭还有体证到空的意思。

观无常是因,离欲是果;

观离欲是因,烦恼灭尽是果。

第十六阶,观舍遣:

舍是放下,遣是提起、承担;

舍是出三界,遣是入三界。

能提起、能放下,能出能入,一切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