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学之道、你懂多少?
什么是香
探香之源,其字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边有小点,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气味。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隶书又省略写作香。如《尚书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气可比。
香字,上为禾,下为日。其一:禾在日上,禾为粮食,在阳光下暴晒,会散发自然的气息,这种气息为粮食的气息,可引申为大众所需求的意思,为人性本来就需要的东西;其二:禾在曰上。曰为口舌之意,禾为粮食,大众饮食之象,饮食为必需品,人通过饮食而获取能源,能量在身体里循环,作用于全身,而香者也预示着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经络,为人身体的健康提供帮助。
香经长久的发展,除了指醇香、芳香之气外,更延伸为香火(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
中国香学之道
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必须熟知香药药性(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对众多香药的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出具香中佳品。
儒家用香
香自古便成为一种助缘,它开启了大贤大德的智慧,濡养了文人雅士的心性,构建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对中国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孟子说: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看来孟夫子不仅喜香,而且有其理论根据。
儒家文化的境界用香得以提升、赋予内涵,自孔子比德出现后,各种香草也被赋予了道德特征兰花的高洁象征君子、菊象征隐士、莲代表高洁清廉。香成为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他们认为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周身散发出本性之香,这就是古人谓之的明德惟馨。佩香就是警示自己不可违道行事,要时时近君子而远小人。
佛教用香
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用香即应运而生。香在礼佛、供佛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佛、菩萨的恭敬,同时通过烧香供养,与佛菩萨建立沟通,进行信息的交流,培补本性善根,以达到觉性圆满,生起智慧之香的目的。经***载,佛陀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普熏十方,震动三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性之香。同时,香能够使人修身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香是修道的助缘,在打坐、诵经等过程中用香,使人在静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扶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修行的次第。
佛教中,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品,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是一种很高的供养;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把香料掺入涂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门窗,在重要的场所和家中还常泼洒香水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