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维摩诘参玄录
寂寂详山,飘飘云点,从容无为,闲静安乐。讲罢《维摩诘经》,只得无言之妙,仿佛青山自青,流水常流。于是欲以无得之心,参妙智于无智,现方便于无方,不知言端意端还合于道乎?
一
维摩诘净名也,唯有净除一切名言概念,方离心意识分别之执着,方得契入无念、无想、无住的境界。
净名者,不可思议也,思想之所不到,议论难以分晓,离于对待,绝诸分别。于此净除名言概念者,始得佛法妙旨也。
二
佛国在于心中,极乐在于心中,天堂与地狱亦在心中也。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五浊现,心 性之体不二,唯心之相有异,于是真妄攸分,其中了悟妙旨,体道证真全在当人善用之。
三
因佛国在于心中,故因地中广行六度万行之德而开显性具之量。于是以德摄众,因众取国,因庄严之德用而行化,因行化而成就,因成就而示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由此而观,佛国者,唯在行人心中的悲智愿行之性德耳!
四
以经中请菩萨之德而为己德,其德乃大,又以其妙行为己所行,其行斯圆。从理而言,佛性平等;就事而论,初心学人应有向道之心,向菩萨学习,树立高远之目标,努力精进,不断开发性德而广利众生。
五
维摩胜会之缘,缘会殊胜之德,行达菩萨弘扬事业者,必知胜缘之难,其中无量劫来所集福德、善根、因缘,方能臻此。珍惜此缘,珍惜此刻,佛光常照,大士恒被,心中无尘,一念孤明,切入法会,全体相见,谁是释迦?谁是维摩?又其大众在于何方?
六
宝积等所供七宝盖,由佛力合一,又于中显诸境界。其中妙旨即万法归一,一显万法。就智慧言,应悟万有原来一体,此体就在当下无分别之灵知;就行持言,六根摄于一念,即念化为无住,以无住之妙而应用一切处。
行人如能恰入无差别、无内外、无高下、无染净、无增减、无生佛等的对待见,则当下回归,脱体空明,因此一切行、住、坐、卧、语言、做作等,皆一体之妙用,可以极乐天涯矣!
七
赞佛即是赞德,知佛德亦即明己德,自他原无二,内外何处分界?若于宝积赞偈中,明达修证佛德之理,则于无得心中,自有所得无得之妙得。
源源流出智悲光,
不空不有明体显。
广行善事不为累,
毕竟圆成妙德身。
八
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若无众生何有净土?若有众生何净其土?因有所化,故有愿取,若化已化尽,归于无化妙境,则本来净土,更无必再净其土。
九
心未调伏,故众生未空,若已伏归本来,则净土自显。入佛国之智慧,起菩萨之德根,无非称性起照,观察来机,开示方便,引导前行,悟修并举而归正道。
十
因众生乃自心之众生,扫荡其执,开显其德,方便引导,皆自心之所饶益,自然之所流布也。
十一
直心则不馅,深心则德深,大乘心则行大。此菩萨始入净土之正行。
由此展开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守戒不讥、十善等,皆是菩萨之净行净业也。
十二
行因与果证不二,不二故中道恒真;净土之报与当下德心不异,不异故妙道常存,故随其层层深入,则自性本有之功德,逐渐而开发,直至圆满佛果。
十三
佛显净土之相,即相上庄严而令人当下直见净土之性。故见者自见,示亦无示,众生若于见见之时,见无可见,则圆同太虚,更无异念可生矣!
十四
细参方便品中维摩诘之德,正是深位菩萨殊胜妙用,亦是吾等初心向道的标的。由果导因,知因达果,可得如下道理;
供养无量诸佛其福宏深广大也。
深植善本积法性妙着,根叶必茂。
得无生忍穷生死结,无生可生。
辨才无碍善观机用,妙言悦众。
游戏神通知如幻而游化,达无住而通物。
逮诸总持法归心源,心圆法海。
获无所畏本无身心,究竟无求。
降魔劳怨心空无对,降无所降。
入深法门法性大海,穷尽源底。
善于智度培击尔智,即智无智。
通达方便随处指引,就路还家。
大愿成就行愿相续,终至愿满。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他心明照,丝毫无差。
分别诸根利钝平等一照,了然心目。
久于佛道,心己纯淑如玩家珍,得心应手。
决定大乘圆一切法,会如是道。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后得妙智,应时而作。
住佛威仪三身妙境,五智圆现。
心如大海净妙常空,遍含万物。。
如是维摩请以其无德之德,受诸佛之咨嗟,弟子、释梵、世王之敬仰。欲以无度的大船,度于无可度的众生,故以善巧方便住于印度毗耶离城。
十五
维摩诘又以何等方便度人耶?细参以下各条即可悟知:
1、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在往劫中以无数财物布施,方得资财无量之报,又以往昔之习因,得以资财摄受贫民之习果,于是福报广大以至于无量,成就自然感财摄化之妙果!
2、奉持禁戒,摄诸毁禁禁戒其身则身正,见者必敬而仪之;禁戒其语则如实雅达,闻之者必亲切慰藉,开晓心智;禁戒其意则妄念不动,心通无碍,明彻无余,相应之者,必得清净感通,心光迸发。
3、以忍调行,摄诸恚怒身忍诸触则自安;心忍诸动而心闲;性入无生则体净;自调于道行则能摄众生之种种嗔恚愤怒,见之者清凉矣!
4、以大精进,摄诸懈怠精一之行,日夜相继,成办事业,唯勇猛进。故懈怠者见之,听无不鼓舞精神,随之向前矣。
5、一心禅寂,摄诸乱意理事融即,动静一如,禅心孤寂,恒处三昧正定之中,一切散乱众生见之,无不舍乱意而归正定,凝然虑尽,虚豁不动也。
6、以决定慧,慑诸无智无论世出世法,皆能决其是非正邪,均能定其左右曲直。就体性而决定指示无谬;就境相则决定因果差异而朗照无偏;就作用则即道非道、圣非圣,均能决定随顺不二,妙机方便。故能摄受一切世出世间无智之人,而顿渐悟入,皆得决定相应之慧。
7、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沙门奉律已为难行,而白衣居家能奉出家之律行,更为难行。难行能行,此菩萨之行也。故白衣菩萨亦可称之为僧宝,其义在此也。
8、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处于世间之居家,却不居一尘,既不著于五欲,又不着于色相禅光,更不着于空定,于是不著空定则觉慧慈摄随机而呈露;不著色界则妙相庄严而当体空寂;不著欲界则出入世俗一切境界而了无尘累,一丝不挂,超然自在。
9、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现有妻有子,是为居士之身份张本,为世人的缘起之伦理纲维,俗谛妙显,分明不爽。而于此一场游戏、一番表现的同时,却于身心常修清净无着梵行,以其梵行也,不在深山伽蓝中,不在僧园净戒里,而恰在红尘妻子围绕之间,如此之梵行,不可不谓是梵行与俗染不二的中道真实体现。入佛入魔,污泥中莲花,叹为希有难得!
10、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示现有美眷亲属,热闹排均之趣,有灯红酒绿。世俗往来之情,而于妙明真心,却不沾不染,无心无境,故法性常乐之中,而为远离无着的道行。
11、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宝饰者,世间法中之富贵庄严也;相好者,道人修因之感报也。虽服世间的宝饰,为降世人慕荣华的习气之病,使其祈服于大富门庭;以相好庄严其身,乃德行之尊贵,自然以道摄众,龙天钦敬。
12、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一日三餐,易令人贪口福,恣情意,而禅旨不以食为味,专以禅悦为味,而此禅悦非外道之爱禅,却是道性三昧之无味之真味。
13、若至博奕戏,辄以度人举博奕之戏而赅一切人间游戏赌博之场合,皆能随缘切入,操作自如。于此同时,正以种种方便善巧,度此游戏之人。一者真游戏,一者假游戏。一者情执智迷,一者慈摄智化。一者戏中执戏;一者即戏无戏。佛道者,岂不在非道之处那?
14、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初心学人应专学佛法,不近异道。唯彻悟之人,心量广大,见地明达,能受一切异道邪说而不动于心,而能善巧分别,而能借其说而破其执。故能不毁于正信,此中正之妙信,妙在一切处见道,一切处信入佛法也!
15、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不明世典则不能与世间学者相接,无法以世俗学说阐释佛法,更不能令世间学者敬而从之。故菩萨欲行道于世间,必须明达世典,方能遵导佛智,常乐佛法则不沉缅于世典之中,能于世典中悟明佛法。所谓常者,一切法中显佛法,所谓乐者,于一切说中于乐说佛法,以有佛法真智现前。故即法无法、无处非佛法矣!
16、一切见敬,归供养中最菩萨修至无人无我,非自非他,性中虔敬之常德现前,自然显为见一切众生乃至草木而敬之,以此敬非情感所系,乃称性流露也。故一切见敬者,即法性全体之德心,离是非相待之错见,亦即法之供养,故为供养中最极的供养。
17、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执而不失,持而不忘,正法即心之全体,心显即心之理,随众生之因缘,方便利乐,故而摄受一切若长若幼之辈。心念离着之人,必能清明持法,随方应用,语出不凡,法施入妙。故能见之者得益,行之者相应也。
18、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菩萨不妨做世间经营事业,以其大福必能获世俗之大利,却视富贵如粪土,施金钱似弃履,故不以为喜悦。无喜悦世利之情,又能行世事业,足见妙行清洁,善巧入世也!
19。游诸四衡,饶益众生在在处处游化,在在处处饶益,见其身、闻其声、悟其意,无不令众生消顿烦恼业障,鼓荡向上之精神。指归人生之大道,解决生存之疑难,辩释哲理之困惑。故无作妙智,方便无尽也。
20、入治政法,救护一切以高瞻远嘱的智慧,入于国家治理的政法,出谋划策,妙计转势,故能令帝王大臣言听计从,合理安排,使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所以救护一切众生乃至人文景观等事物也。
21、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印度古有讲演、辩论之风习,维摩入此,往往导以大乘。大乘者心之妙乘,因乘如实道,上证佛智,下化众生,其大无外,其法无穷,故一切法皆消融合归大乘一乘之法也。
22、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做教育家,讲人生学,启迪智慧,妙譬胜言,引诱学子开解正量。
23、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菩萨己断欲念,身心清静,虽入淫女之村舍,不仅不被女色淫姿所染污,且能以种种示现方便令其明悟淫欲之过失,而洁身心入清凉地也。
24、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菩萨能入家荤肆之中,其心不昏,其语不乱,其身不摇,其明了立志,不因之而移易,故能立其志而宏毅精明,忻伏酒徒令归正信。达身心两空而显,不空者,能妙入一切污染境中而自在行化。
十六
由于维摩诺有如是真实妙行,故在一切众中称尊也!所以吾等之所以未能化及域内、随处利生者,岂非自心未空、慈悲未普、智慧未圆、方便未具、道力未成者哉!
十七
维摩居士示疾,以众生执身畏疾之心态,昭示以疾除疾之妙智。因以其尊贵威信,故导演出一场场问疾之游戏。
十八
因疾而劝说观身,由观身而悟知无常、无强、无力、无坚之速朽之法,故不可信此身而执此疾,种种譬喻法说,可入文随观,深明凡夫身之虚妄,不可依估。由是反证佛身之真常、大我、本净、妙乐,应生欣慕而修之证之。
法身之体,由修证而开报身,故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更由如来身之真实妙德,永无众恼,常住妙境。故劝令众生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破凡执,欣佛身,其真正目的,在于开发众生心中的殊胜菩提心,若无菩提道心,一切修为,皆属外道。故学佛者不可暂忘此如意宝之心也!
十九
维摩以念感佛,佛遣众弟子去问疾。其中弟子自述与维摩居士交锋相对的情境,正是妙机妙悟的时节,唯有大手眼宗师,方能演绎出如此殊胜的辩智与方便。
二十
舍利弗宴坐树下,以坐为座,以身为依,以心为用,以禅为乐,以境为治。于是坐中生灭心行不止,能所对立宛然,动静分明不一,因此妙智击破其死坐、空坐之弊不必是坐为宴尘也!
夫宴坐者:
1、不于三界现身意不受三界之身意,超然物外。
2、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常住无念之灭尽定,而又能示现威仪。
3、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法即凡夫事,不二平等。
4、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无内外之心,则妙性天然。
5、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不以知见而修道品。
6、不断烦恼而入涅渠悟本来身心受彼烦恼,无可断烦恼之际,即是入涅槃。
如此宴坐,非身坐、非意坐,虽则无念,不妨示现威仪,全体道法显在凡夫事中,心无所住,而来去自由,无丝毫的知见,而能勤修一切道品,以其经验,示导众生。不断烦恼,则本来涅槃,即是自性清净之禅。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二十一
目连对白衣居士说法,依相说、依事议、依谛明、依义分,皆依人我立,不离对待见,故不能使人顿悟自心本具之法。
维摩居士则直接指陈本性之法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此法本无众生之垢,何来众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本无我之执垢,何来我相?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本无生死业,何来寿命相?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本无相续之心,何来人相?
法常寂灭,灭诸相故了一切相空之际,即见此法常住寂灭之中。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即缘无缘,无有心外之境,故如此法本离于相待之因缘。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言语无以形容此法,故知此法本无名字。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凡有言说,不离觉察外境,观相而随,而此法觉无所觉,观无所观,当体寂净,故无有说。
试参此意,在未开口时会取。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此法无形无相,乃是无面目之面目,犹如虚空,本无一物。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世人戏戏于法,皆是虚妄。起心动念所致,而此法毕竟空故,本无戏论之辩。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既无我,岂有我之所有?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诸识若空,即显此法,正显之时,绝无丝毫分别之心。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比量心起,全体迷情,而此法本来无相待,故唯现量所显。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因缘相生,法既不属于因,非某种因素所造,亦即不在任何缘中。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此法本同一切万物之性,因一切法中即此法所现也。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如即法之本质,故此法随如的本质而显妙能,虽随而无所随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实际者,中道实相也,因此法恒住实际,故于一切边邪而不动,亦即边邪皆中道。皆法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尘以摇动为义,法体如如,本不依六尘而动荡。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不住来去相,法不随彼此立,故物有来去之运动,而此法无来去之痕迹。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顺空,故因空而入法性,随无相扫其空执,故无相可得,如是灵妙朗照,应一切缘而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此法的体质如何?既非好丑见之,亦无增损变之,生灭则大动于法,欲求所归,则无所归。此法不可思议明矣!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非六根之能见。
法无高下高下不能相倾。
法常住不动无始无终,从未变动过。
法离一切观行观行者妄心修因,欲折烦恼境而显菩提智,而此法本来清净空明,本来无碍妙显,本来具足一切,故离一切观行。若无法者再起观行,则失法性之德又入迷矣!
如是之法岂可说乎?岂可闻乎?明见此法者,方可称性而起,明照众机,了达无碍,以其方便以大悲心,读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应缘说法,如此说法,即无说之真说,无法之妙法也!
二十二
大迦叶贫里行乞,使贫者来世得福报也,而不施福于富者,此即有扶择心,故维摩谓之慈悲心不普也。
当行人心行平等时,内无分别扶择之心,外则随缘次第而行,是何等轻松自在平等之行。
当行人悟入实相,正乞食际,食亦实相,实相非食非不食,故行乞者即实相之事用也。
当行人为破除和合相之执着,故应取揣食以手破其食物而见和合虚妄也。
当行人以无所受之三昧正受涅槃正境,而不妨受彼众生之食。
当行人对色与盲、闻与响、香与风均能一一平等,食味无别,受触无着,知法如幻,自他无性,不然不灭,则悟得食中道妙,即食而无碍矣!
维摩更进言道: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正邪不二),以邪相入正法(诠此不二),以一食施一切(普慈悲之心),供养诸佛及众贤圣(敬心依旧),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可得而知,非离烦恼,须参个中妙旨。烦恼者,众生界中的假妄也,菩萨虽得清净法性,无生无灭,而在众生界中,不妨入烦恼尘劳中,化度众生,而于自心无挂无碍。
非入定意因本来常定故,非起定意本无可出故。
非住世间世间即法性,法性全体无迹,何可住那?非住涅槃涅槃净德,一丝不挂,何能住哉!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无分别之福,其福超大小之限量,不为益、不为损有益者喜,损己者忧,喜忧存心,我执难消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正入佛道,何其妙也。故声闻入不见缘起妙用,难有此行乞之智慧也!
如是念为不空食:一者必成佛道,二者平等无着,三者能知机缘,四者妙应无差,五者方便无量也。
二十三
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有真正智慧德行,即能引起众人的尊敬,而不在于名份如何也,故维摩诘以在家居土之身份,所言辩智,引起了大迦叶之深深敬意。
二十四
须菩提空生,却不具空,不能一法食中,平等现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等故食亦等。不知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的妙有境界,不明不必坏一己之身而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不必灭除痴爱,当下即起解脱,不二相也。
又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其妙其难,极其致也。维摩诘真善辩矣!
以下: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见处中道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得处中道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即真应俗也。
非圣人,非不圣人绝圣见妙德也。
于是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仅离法相,有偏空之虞,有丧失菩提心志忧。因此,欲修大道,必须成就菩提道上的一切法,又于此中,即法离法,心无执取,平常无碍。至此,不仅可以取食,一切处自在也!
维摩诘居士进言道:
不见佛,不闻法。修道人彻悟至此,彻底超越佛法知见,一切法界性相。事理平等一照,更无分别高低、正邪之心。于是: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证至此境,出佛入魔,一切境界,皆是佛性妙显,本无差别,可谓于异类中行,法即无法矣!
时居山中,虽能体悟此理此行,却知其力未充,未能出入无碍也。故应养其精神,蓄其道力,待时而发,缘至而成,正不必勉强也。
维摩层层破的,使须菩提原本小乘知见,一扫再扫: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何有正邪彼此?),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妙在不得无难上),同于烦恼,离清净法(离净法太难也),汝得无净之昧,一切众生皆得是定(同体圆照,其亦难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施有得,彼我犹存),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善恶齐观,升堕一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及诸尘劳等无有异(入魔入尘,不见刹那异心),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因怨同其怨而无碍),谤诸佛(因谤适成其大德),毁于法(因毁更显法妙),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以不负数陷其意,故不入,本无灭度之可灭,故不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能如是者,岂非道齐万法?须菩提未能深悟此理,故惧而欲出。维摩化人之喻,可悟一切差别言论,无量诸相,皆是幻化,本无实法可得。
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学人透过言论,透过境界,归于无得妙心,则于一切法中见实相,起妙用矣!
二十五
富楼那对新学比丘说法要,未入定观宿因而只以小乘法度之,故被维摩诘呵斥。
没有真正圆解佛法,不能善说法要,不知众生根机,不能相应而契。
不能以顺已情意,不可依他作解,不必以智为智,不应轻率印可。
知缘会而说法者,是应缘也。
见宿因而说法者,是直接也。
以妙譬而说法者,使令自悟也。
以无法而说法者,使令自证也。
维摩诘居士,即入三昧道力之中,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无上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隔阴之迷后,忽忆宿因,顿见而明,过去所有善根、成就,即时便得现前。
还得本心是许多行者的如是体悟。
二十六
说法无定相,无定说。迦坍延不悟此者,故有随言说相而作定解。其说法者无说,因无心无相,应机之作,任运而然,故维摩诘破之日: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有法师言:说了一生的佛法,不知实相法如何说。正是未证实相者,未离生灭心行,以生灭未空,全体在迷。以迷情如何能说实相法?
实相无法,不可思议,故维摩诘言: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不灭,是寂灭义。
万法无常住之性,故毕竟空一不生亦不灭。
苦受无实有之觉,故真苦成无内亦无外。
空空即非空之智,故究竟空非空亦非有。
我我本无我之体,故真无我即假亦即真。
观法本自如是,乃真寂灭不然亦不灭。
维摩诘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参透以上妙义,深体妙证,心即解脱矣!
二十七
阿那律天眼第一,所见三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然维摩诘问:为作相而见?为无作相而见?却默然不知所答。
作相生见,此有为功能,属外道五通之用,仍是有漏之因,未能与法界真性相应。如无作相者,即落于无为法,无为法中更无能见与所见。所以有与无二边均非道体之用。
而当梵问: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答曰: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真天眼者,尽法界,遍宇宙,是一只眼,此眼透明无相,无作无无作,圆现万法,法法无法法。故此真天眼乃佛果位中,常在三昧之妙能,虽悉见诸佛国,却不以二相。
无二相之见,真是妙极之见矣!天地万物,无量差别,一齐现前,同时普照,无一线之隔,离远近之别。法界宛然,重重无尽,无二之道,妙显不二之相实相无相一合相矣!
二十八
读维摩诘对优波离所言妙理,天下一切破戒自咎,心陷罪薮心结者,可以解脱矣!
不知几何不善言之师,无方便之法,不解弟子之罪心,却重增重业,不再发心,甘于堕落。
直除灭者,唯大智大力者方可。固空空无相之际,罪在何处?罪性本妄,细观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则无有罪性,无有罪相,当下了脱,一心办道,见道则知见不生,则所行合谛,三心顿空矣!
此中关键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知心之垢净乃方便修。如能悟入: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悟则智朗,一切万法皆是如如真性之妙显,从此自在,更不被诸法累矣!
如何是垢?如何是净?维摩居士又补充曰:
想是垢根本垢也。
无妄想是净真清净也。
颠倒是垢不明实相也。
无颠倒是净了了分明也。
取我是垢由我而造罪也。
不取我是净我空则业亡也。
一切法生灭无住,谁能观知?如露如化谁能觉知?诸法不相待,谁能悟知?乃至一念不住,谁能证之?
无谁无能,无知无见,因: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知此中理持之法者,是名奉律;知此理真明者,是名善解。
二十九
佛子罗候罗对诸长者子说出家功德之利,如对世俗人讲世间法,或以说有利可图,否则即无人问津,而对于佛道则应破除,一切私我贪着之利益,方可了妄合真,相应不二。
出家是解脱世染的大方便行,固其离欲清净,远离尘垢,故使身心无累,归心一境,易得成就,如出家乃贪着功德之利,其贪利之心,与世俗贪五欲之心无异,故成病根,不能真正悟入道妙。
维摩居士指出不应说,说则过生矣,因出家乃无为法,非有为法之造作趋利,故于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这是破有归无,扫荡情执,使心空境寂,还归源头,然后以无为无所不为而启大用,弘法利生,方便济度,可谓功德恒河,妙用无尽!
维摩诘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报、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污染、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此说来,真出家者乃是真智慧、真学问、真功夫、 真道德、真修养、真行持、真空灵、真妙明、真欢喜、真慈悲、真禅定,一切均出自内心道行的真实体现,一真一切真。
因此出家者不一定在于形式,而在于心灵的契同与智慧的超离,所以诸长者因不能身出家时,维摩诘即告之: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
此真出家的样子也!
三十
阿难因佛嘱晨朝去维摩诘居士家吃牛乳,以疗小疾。从此引出世尊无病的议题。
凡夫因有漏故身心皆病。
小乘人因骨如金刚而肉非金刚。
大乘人内外咸是金刚
佛即圆满法界,一即一切故示现自在。
故当维摩诘征问,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时,阿难无言以答,自觉惭愧。
因为不能因阿难说世尊有疾,故成谤佛,故使异人诸天菩萨乃至外道梵志产生不敬与轻视,所以不能以迹象见,应见佛法身,悟无为,超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佛在空中则开示说:阿难,居士是如实之言,但佛出在五浊恶世里,现行适合众生根器的法行,故有蔽穿衣示业报的方便化城,这里为了度脱众生,所以从方便示现上是无碍的。
许多人因为证道人有疾,或开悟后仍有身病,以为其道不真,其悟不实,而以为此身气脉全通,精气神具足,顿成金刚之身。其实不然,悟道关键在心,心契实相,不迷诸境,透彻万法,了达无碍,即虽有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于证道者,仍有宿世业报未偿,因此现有还报而不受苦的过程,憨山大师三十年的背痈其后乃成金刚不坏之身。因此时下行人切勿受气功,外道的影响,不可偏执在身体上,应一心觉照,了惑显真,乃至于习气空净,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兹而开显。
三十一
弥勒菩萨当处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之行,而维摩诘居士以授记而征问,为用何生得授记乎?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的流变,如授记落于三际,则亦随时间之演化而无常,仅有形式而无实质。故授记无有时间相,如开悟人不能说某时开悟,若有回忆与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来,本来如是,从来不迷,故连开悟也不可得,何况时间。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正位之中,何用授记?何有概念?何有彼此?无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齐有无量,平等一照,全体圆明。
云何弥勒得一生记乎?,打破授记的概念,使人顿悟佛道不从授记中得,只是恢复本来而已。
维摩居士又以如义显发体性: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如本无生。
为从如灭得授记耶,如本不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顿悟如如之性,不从外得,众生之如与弥勒之如岂有二耶
一切法亦如也,无情万有与此同体所谓一如无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对我修我证的执着,既万法皆如,则万法自可无碍。
众圣贤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证于此如圆万法耳。
至于弥勒亦如也弥勒岂有例外,岂有独特?岂有离众生的如外,别有殊胜?无非是如的体现而已,岂有真记真得耶?
因此,如果弥勒得授记,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此语大慰众生之心,也可使众生顿明心中宝藏,唯经悟后除尘,使圆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离于当念。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众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随着而劳虑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复更空,唯不随不依,当体即归寂灭,因此开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为修证,知寂灭故不再灭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圆明故不行于对待。
维摩居士总结曰: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目前许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维菩提之义,分别菩提之见,观想菩提之法,作为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对愚痴不了悟的众生方便接引的开发,令种菩提根种,实则菩提即本来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与慈悲等功德,绝不从处相而来。所以维摩诘云: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到了连菩提亦不分别之时,当下即是本性开朗,即如的体现。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离著胜言: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2、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3、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4、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5、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6、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8、 不入是菩提,顺于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实际故。
11、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12、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14、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15、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16、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17、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
18、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21、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23、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24、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25、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如能于中深悟透彻,即与诸佛祖师一鼻孔出气。
三十二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从何而来?悟入不从相上会解,必从心地道行为作用的源头,故维摩诘答以吾从道场来!
道场者何所是?悟后人必从此究心,必从此发行,必从此体道,方不负本位道场之光严也。
因为直心是道场,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筹计,无有虚假,成万行之本。
因为发行是道场,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办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使一切愿而成为现实。
因为深心是道场,所以每一种行都能不断深入,直达法源,妙符缘起,使本性功德逐渐增益。
因为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场。故六度万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业。
因为四无量心是道场,所以能以无量大心而广被有情,利乐无尽。
因为神通、解脱、方便、四摄是道场所以能以威力摄化众生,度化有情,因为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是道场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义,诱开正道。
因为诸烦恼、众生、一切法是道场,所以能透过烦恼而见实性,透过众生而见无我,透过一切法而见空义。
因为降魔是道场,所以心不倾动,不再受扰故。
因为三界是道场,所以更无有可趣向之处,即三界而不有,当外无染也。
因为狮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场,所以显示佛果道用,微妙难思,妙用无方也。
维摩诘居士最后结示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好一个皆从道场来,菩萨心中有道,其场不待建立而自来也。所以无处不道场,无处非佛法矣!
三十三
维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仅不惑于姿色,不超避而厌之,妙在以智慧而摄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贪求五欲之乐,而以法乐自娱,又能转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谓无尽灯法门,灯灯无尽。
这是现代菩萨行者教化众生的楷模与妙着,如能面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以各种方便善巧去摄化有缘众生,并令其在社会中方便转教,则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个阶层,形成无形的教化网,使人间成为真正的净土。
维摩居士教化的关键在一乐字,以针对天女贪图享乐的习性。如:
乐常信佛,乐常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众生喜欢乐即以乐而度,之契理契机,方便引诱,使之悟入佛法,开发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三十四
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会,可谓大矣,但以有为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对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贪,故功德使不圆。
维摩居士劝以法施之会,所谓: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而其能供养的即以菩提心为本,由此展开慈悲喜舍、六度、空、无相无作、方便力、四摄法等一切菩萨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来供养一切众生,如此法施则为一切世间的福田。
当我们细细品味维摩诘居士所谈之法施时,深觉其施的妙用无边,可令一切有缘众生获无量福德,可解脱一切烦恼,而于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阶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议之法行也!
三十五
参至此,自觉已无玄可参。此下文殊率众之见维摩,以不来相而来,以不见相而见。正见之时,见还是见么?
至于病之因、病之缘、病之报、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调心,因病起悲,皆以病为善知识也!
以下数品,当于自心中参,当于不参中参,当离意识分别、无念无想中参,当正参之时,参透此心,无心可心,此时,还见主人公么?
佛法在于机缘,妙行行于无行,如今垟山冬日,仍旧本色风光,来者无所来,去亦无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谓日日是好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