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牧牛图
禅宗的牧牛图
“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 想。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主所决 定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六祖惠能见其争论,便 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这实际是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图"所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见 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二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十幅图和十首诗,生动表现十个境界:1.未牧(一颗烦躁不安的心)2.初调(初步的训练与约束)3.受制(学会自我控制) 4.回首(反省与觉照)5.驯服(调伏与平衡)6.无碍(心灵的自由)7.任运(过实现的生活)8.相忘(清静的心智)9.独照(开悟与见性)10.双泯 (涅槃解脱)
诗句如下:
1.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2.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3.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4.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5.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来不须牵。
6.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7.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饿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8.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9.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10.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夜花芳草自丛丛。
这十幅图把牛与牧童的关系描绘得特别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