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南:禅宗的两大思想传统
《楞伽经》里的如来禅
传说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时候,带来了一部四卷本的《楞伽经》,经中阐述着简单扼要且最古老的禅法,这即是后来所说的如来禅。
梁武帝曾经召见从印度来的菩提达摩,问他:朕建寺度僧无数,有何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皇帝不悦,再问:这世间可有圣人?答曰:并无圣人。皇上更不悦了。
菩提达摩因梁武帝不能契机相应,只好一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直到后来才把禅法传给了二祖慧可;二祖再传给三祖僧璨,以后陆续相传,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在弘忍传法给惠能时,其中就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折。
自从初祖达摩传法二祖以后,直到五祖弘忍,相传都是以《楞伽经》作为心印。所谓心印,即判断合不合乎佛法的一个标准。禅宗所以称为禅宗,有其原因;而以什么作为标准,判定它为禅宗呢?即是四卷本的《楞伽经》中所弘扬的如来禅,合乎这个标准,才算是禅宗的正宗。到了五祖以后,传法给六祖惠能却改用《金刚经》作为心印。六祖惠能除了继承《楞伽经》中如来禅的思想外,还加上《金刚经》中般若空的思想,综合了这两种思想,即是后代所谓的祖师禅了。
《金刚经》所阐扬的般若空,说明山河大地皆空,西方极乐世界亦空,确是一部非常难懂之经典。如果不理解空的本义,只在字面上玩其花样,那的确是毫无受用。
古代有一个叫雪峰的禅师,他说:不理解空的人,就像坐在饭锅旁边却饿死了,又像坐在河边却渴死了一样。
他的徒弟玄沙说:师父,您这个比喻不够彻底。弟子也有一个比喻:不理解空的人,就像坐在饭锅里面却饿死了,又像坐在河中却渴死了。
雪峰禅师说:不对。误解空的人,就像吃了一肚子的饭却饿死了,喝了一肚子的河水却渴死了。
《金刚经》里的般若空,既然那么难以理解,就难怪有那么多谜语般的禅诗了。
祖师禅的特色
祖师禅综合了如来禅的思想和般若空的思想,开展了新的禅风。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楞伽经》里的如来禅。
《楞伽经》里的佛性思想:
佛性(又叫如来藏),是《楞伽经》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有关佛性的道理,又可分成下面两点来说明:(1)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2)如来藏缘起:又分 a.万法唯心造,万法乃如来藏的显露;b.万法皆美善。让我们以鹅为佛性作一个比喻:
有一位禅师对他师父说:有一个瓶子,以前就放了一颗鹅蛋。不久鹅蛋孵化出一只小鹅,慢慢就长成了大鹅。
禅师问师父:不把鹅弄死,也不把瓶子打破,师父有何方法抓出这只鹅?
师父起初不理他,过了一会儿突然叫了一声:徒弟呀!
徒弟乍然回首说:什么事呀?
那只鹅已被我抓出来了!
禅宗要追求的是我们这颗迷失的心,迷失的如来藏。那只鹅在哪里?在万法当中,在我们的一举一动当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我们这颗心佛性的显露,万法都是我们的佛性所生。所以鹅在哪里?鹅在茶杯上;鹅在哪里?鹅在我们的一举一笑之中。因此,也在禅师回头所说的那句话什么事呀?之上!
有一个徒弟问大禅师:佛性在哪里?师父就扬扬眉毛并眨眨眼睛。后来这就成了一则有名的公案扬眉瞬目。这就是道,就是佛性!
又有一个徒弟问师父:什么是道?禅师便把手上拂尘往地下一丢,表示道就在这拂尘上,这一丢上。
另一个徒弟也问师父:什么是佛性?禅师轻轻拾起了地上的拂尘,表示佛性就在拾起的拂尘之上。
第三个调皮的徒弟心想,我再追问道在哪里?师父总不能老调重弹,又丢拂尘,又拾起拂尘了吧!于是,他再问师父:道在哪里?禅师一语不发,回寮房去了。
这三个答案都在表示:道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一举一动都是道,都是绝对的真理,都是我们的本心佛性。万事万物乃佛性所生这样的一个佛性,生了万法,便是如来藏缘起的道理。
万法种类虽多,无非善恶两类。贪、嗔、痴等为恶法,戒、定、慧等则为善法。但无论善法、恶法,都是万法,都是我们佛性所生。既然称为佛性、称为如来藏,就意味着这是至善至美的本心。这样的本心所生出来的万法,当然也是至善至美的。
戒、定、慧是至善至美的,无人否认;但若说贪、嗔、痴也是至善至美的,就有人怀疑了。难道贪、嗔、痴也是佛性的显露?若从《楞伽经》所述的佛法立场来看,的确是的。
有一个比喻:妈妈替儿子做了一块大饼。我们把它比喻为至善至美的善。儿子因为家境拮据,不曾尝过一口饼;所以舍不得吃掉,一直观赏着。忽然跑来了一个野孩子,把这块大饼抢走,咬了一口。
如此,这块饼有了缺陷,我们把它比喻为恶。换句话说,这块饼虽然被咬了一口,有了缺陷,然而这块饼在本质上还是又香又甜的。
所谓善恶,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就像这块又香又甜的饼,本质是没有两样的。恶法虽然有许多缺陷、污秽,但却隐藏着如来的德行,所以叫做如来藏、佛性。因此,贪、嗔、痴若能善用,它也不失为修道、解脱的方法。
凡夫习气深重,要断绝贪、嗔、痴并不容易。与其杜绝,不如疏通。以贪来说,若能使它成为善法欲,如贪读佛经、贪修法门等,虽然这在更高的修道立场来说,这毕竟还是一个缺陷,但就初学者来说,这却是善的。所以贪、嗔、痴若好好疏导,也可变成行善、修道的方便法门,它的本质毕竟是至善至美的佛性所显露。这即是如来藏缘起万法皆美善,这一思想的内容,常常在禅师们的禅诗当中表露出来。
禅诗中除了表达、宣扬《楞伽经》中佛性的思想外,后代的祖师禅也含有《金刚经》中所阐述的般若空之思想。般若空的内容虽然深广,但对禅宗之影响却不外两种:1.万法中之恶法烦恼空;2.万法中之善法佛陀、涅槃等空。
总之,禅宗有两大思想上的传统。来自于《楞伽经》的传统,主要在表达人人皆有佛性,万法乃佛性之显露,以及万法皆美善的内容。另外,来自于《金刚经》的传统,则在阐述烦恼之恶法本空,以及佛陀、涅槃等善法亦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