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上)
金刚经 第14品上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上)白话文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讲话:
前分佛陀以身命施与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众开启般若功德的无限。此分则为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得四相寂灭,起忍辱大乘行。 此分从须菩提尊者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掀开序幕。尊者涕泪悲泣为何?深解之义趣又指何事?禅门中有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吾人未彻本来面目,惛懞不明,诚足可悲!为何已破无明壳子,返路归家时,仍旧涕泪悲泣呢?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
闻说是经,经者即前所谈说之经文。义趣,义即义理,指所诠之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为前文佛陀演绎之空谛性理:「即非身相”、「即非庄严”、「即非般若波罗蜜”、「即非微尘”、「即非世界”等句。
趣即旨趣,指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为前文会归中道之趣:「是名身相”、「是名庄严”、「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等。
经者即文字般若;义趣即观照般若,深解指实相般若。良以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尊者之涕泪悲心泣,是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桶底脱落,大事已明;悲众生沉沦生死,枉受飘零之苦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三十六:
尔时弥勒菩萨,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
尊者已得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不再三界漂流。此时,正如清水鱼自现,碧潭空映月。
有一个老人,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
「四岁。”老先生正经地回答。
「老先生,您实在爱说笑了!您看起来至少也有七十高寿,怎么说自己只有四岁呢?”
「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龄虽然已经八十岁,但是过去的生命是自私无知,只知道追逐声色的享受,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后的生命,明白要广结善缘,求福修慧,为永久生命播种美好的因缘。在我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之后,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岁。”
须菩提深解义趣,赞叹一句:‘希有世尊。’这句「希有”和第二分的「希有”有何不同?第二分的希有是赞叹佛陀以日用寻常生活,展现本地风光,指示当下即般若全体大用。此分之希有,谓以文字般若引发观照,令契真如实相。前之希有,如乍见华屋外观之规模庄严;今之希有,乃入室见种种珍宝。
得闻是经者,成就闻慧也;信心清净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实相,成就修慧也。由成就闻、思、修三慧入般若义趣,此功德第一希有,能信解受持者,远离四相,为人流中第一希有。
经文中,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此三句蕴含深意:
实相者即文字般若:为对治凡夫外道,妄执虚妄诸相,以实相除我执,以显我空真实之相。
即是非相为观照般若:对治出世间之声闻缘觉者,执空相,以非相遣法执,以显法空真实之相。
是名实相即实相般若:对治权乘菩萨,执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执,显俱空真实之相。
信解受持《金刚经》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宝具足,只是吾人心志怯弱,恋系诸相,钩牵爱欲等境,如车轮随世回转,无有休息。四岁的老人有着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净信,转迷成悟,即坐拥般若珍宝,为无事贵人。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
何谓不惊、不怖、不畏?僧肇大师言:
得闻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傅大士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
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
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法。
声闻乘着有法有空,闻此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无有理中,思量不能相应故畏。离二边,人法俱捐,才能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此经。
吾人学佛,以信为首,如《华严经》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又说:「信心能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
有一位云水僧,行脚至某一个村落,看见远远的山上有着金色的光芒,以为有什么得道的高僧,便循着光走到一间茅屋。只见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诵:「唵嘛呢叭弥牛”,每念一句咒语,就有一颗豆子跳过去。云水僧惊叹不已。只因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弥牛”,连无情的豆子都感应到老太太的真心,即使咒语的念法错误,但深心才是道场,不在言语思议。
真正的咒语,谓总持一心,意念清净。发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们圆净成实的本性,能灭烦恼盖,无明障。
《无上依经》卷上〈如来界品〉:
一切如来,若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诸佛如来,作是思惟: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此烦恼垢,为外障覆虚妄思惟之所搆起,我等能以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闇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来为吾等说深妙法,即客尘烦恼不入清净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归家无门。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无量功德,信经法能发善根,信比丘僧能广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来生,更要信得,自性清净,常生智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