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三

2024-04-24

优婆塞戒经卷二

【发愿品第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三十二相业谁能做到呢?

佛说,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发无上大愿心,身口意得做善业,愿众生将来都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亲近佛,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受持深法。但是初学人一定要亲近声闻缘觉,因为菩萨是从声闻缘觉中修出来的。连声闻缘觉都不是,一果罗汉都不是,那对不起,亲近谁都得从亲近声闻、缘觉开始。亲近诸佛、声闻、善友,可以无量世去亲近,受大苦恼也不疑悔,不于菩提心生一点退转心。众生如以恶口打骂我,毁辱我身,我愿增加慈悲,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后两种人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业报之身。我愿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体好,财宝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时间能够修行,心得永见。我愿思维不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连意都不起恶念。常为众生做大利益。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求恩报。我愿常行受持十二部经,而且转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坏众生恶念、恶业,一切世间的事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这件事。我愿承传佛法,为带领的弟子培德,让他成为声闻缘觉直至菩萨,续佛慧命。我愿救治众生身心重病,心里有病贪嗔痴,身体上有病杀盗淫等。我愿救度自己和众生,说种种法,让众生听了后高兴。对于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择言说法,不管什么根基的人都让他高兴。如果说法不究竟,引起一个众生心生不快,这不怨众生,是说法不圆融。我愿为饥饿众生舍身,当有人吃我、咬我、打我的时候,就像草木一样,不生嗔恨;而不是食众生的肉像吃萝卜似的。我愿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于怨亲中其心是一样,诚修六念于无我想时,同修十二因缘法。我愿常于清净修集慈悲。一切众生如见我身就高兴,乐于和我亲近;一亲近一高兴就丢掉烦恼。只有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人,才能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菩萨若能立如是愿,当知是人是无上法财长者。只有这样发愿,才能得到无量财,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现在发成佛之心,但不说自己现在就是佛。

佛说,菩萨要具足三事,才可谓法财长者;一是心不喜欢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贪著五欲之乐;三是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受苦心不后悔;二是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时,心不生骄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度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悦;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苦报我皆代受,就等于我在受乐一样;二是见善行功德不生嫉妒;见到谁得法修行,亲近善知识,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三是所行善业不为生死;不为谋生,不为死后做什么,如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马俑等,不去做这些;这样人无智慧,因为活着时为死后继续造业,增加自己苦本。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为救度众生;三是善巧方便让众生依法解脱而离苦。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观人生欲乐如见到毒蛇;二是唯度众生修苦乐法;菩萨行人是几千次上万次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而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三是行于无生法忍可积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间诸法所影响,顺逆二境不动一心。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舍身;二是舍命;三是舍财。发菩提心的人为入世度众生就要舍身命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多闻无厌,勤听善知识教化;二是能忍诸恶;三是诸恶为我成道而助道,同时教他修忍;烦恼火可烧功德林。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二是善能容让他人的过失,他人的过失也别张扬;三是勤修慈心,经常把好心放在前头。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众生不放逸,自性众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软不粗,不说粗俗低级下流语言,要说让人能够接受的语言;不说让人一听就生烦恼的语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软语说出来;这是一种智慧功德,又是一种口功德;有了意功德于心和口功德于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础上能够弘法、讲佛经或流传经典等;二是能大财施,内财外财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两种施,劝人同施;特别是流传经典时,一定要给众生法施与财施于一体的布施机会。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经典讲给众生听,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二是自己精进禅行智慧等,也教化他人共同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生轻慢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虽然有烦恼,但能转烦恼,让烦恼转为菩提智;二是知烦恼过失,但不生厌,有愿生生世世来度众生,不因为浊世有烦恼而失愿;三是,有为的烦恼只有用有为法对治,才能把烦恼的根破除掉。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证得功德而欢喜,二是自得安乐,不愿意自己独受,还要让大众分享;三是不要满足,不满足于声闻现状。另外还有三事;一是闻诸菩萨苦行心里不要害怕,也应该好好修行菩萨道,从而生起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二是见有人来求助,要想办法尽力满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骄慢心,永远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菩萨若能观因观果,亦能断因断果,是断六道轮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萨的善因果,将来成就佛道。菩萨能断因果名为法果,自然会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假名菩萨,一种是实义菩萨。什么样的人为假名菩萨?

佛说,众生发菩提心以后还愿意读诵外道典籍,修学外道术法;为了自己身命,杀害他命,不修慈悲,暂时还乐于生死;常造诸业,活时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的风光;疑惑三宝;爱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于自身生轻慢想,经常说什么“我永远也成不了佛”之类缺乏信心的话;对修行有烦恼心、有恐惧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坏掉这些业报;对五欲之乐常生贪吝想;对众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易生无明;不信六度万行;不愿意去修善积福;专门乐听邪知邪见的恶语等,这就是假名菩萨。

这里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在行上不去做,这些都属于假名菩萨。还有的人,嘴上发了菩提心,可是无量劫以来,一行菩萨道遇到点困难就生疑悔。虽也在行这条道,但不真实,不是真心去行;对自己的过失不生忏悔,对众生苦不生怜悯。有的在家人为自己生计或家庭红白事请客而杀牛、宰羊,或杀其它众生祭天地等。虽然信但是不坚固,为世间的五欲和名声造种种恶业。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或财力雄厚心生骄慢,轻视他人。世间人多是这样,行做的真实性是颠倒的。心里想我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是做的事与其背道而驰,都是颠倒的。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最后只能沦为生死之乐。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报,虽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长寿命或世间财富,这是假名菩萨的种种表现。

什么是实义菩萨呢?最起码往这一坐,心里知道我今天在这静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这种心态就宽阔,苦一点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萨是坐了一会儿,“我这腿疼啊,还是出去度众生吧,给众生讲法去吧”,说一些以文解义的不是自己证悟之语的“法”。真实的菩萨不是这样,打坐时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为真菩萨,必须先修禅定,证禅、证定、证空,破除这些无明烦恼,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为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他人能做到吗?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还不忘他人,还要为佛承担事业,这样心量就广,这样才能吃苦耐劳,进入实义菩萨。

佛说,实义菩萨能够听闻佛法,了解深义,理解佛法实义,能亲近善友、善知识,供养师长、父母,乐听佛法,受持、读诵、书写、思维,为法的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内财、外财、妻子、儿女都可舍弃。说话就说柔软语,见人先说话、先打招呼,不说让他人后悔的话,不要事后埋怨。说诚实话,以诚相见,不说恶语,不说两舌。于自己也不生轻慢想,能做到的事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点能利于人的事我都去做,做善事没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给自己限定只供养一元,残疾程度特别严重的,条件允许可以多供养。这样做增长福德的同时,让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长。

佛说,应该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锋利自己的智慧之剑。什么是锋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么魔法魔军魔子魔民来了,立刻就斩断。虽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带着破邪之剑去看,要想说服外道,不看他们的典籍就没法说服他们。看他们典籍为破他们知见并且超越于他。用方便的方法调伏众生,让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众生,说“菩萨是人修成的,菩萨道是可以成就的。”虽然吃一点苦,但在苦中有乐。同样是干粗活,他人干粗活是苦,发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乐事。为了这个常修精进,把自己烦恼放一边去,不让烦恼烦自己,也不把烦恼转嫁给他人。心里经常摄持自己去精进,不去贪图安逸,常修忍辱,无辱可忍。以涅槃乐为乐,以涅槃果为果,持戒去精进。愿为众生驱使,只要是为佛法,让我干什么都行,有求必应。我曾发愿,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请法,我都给讲法;十人求法,我为十人讲法;百人求法,我为百人讲法。我不为一人少而不讲法;也不为百人多而乐讲法。这是菩萨行人的一个愿力问题,为他人受苦而不后悔。见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怜悯并言语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坚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萨道的人必须这么做,不让任何人生烦恼,不求任何果报。不要想“我慈悲谁了,给我个慈悲果报吧”。这都没用,这个名相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几十年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要这些名相有什么用呢。对于怨你、恨你、误解你、对你求全责备的人,我们要想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呀,我有我的过失和不圆满处,这样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时候要平等布施,还要超越自己的亲人;如见出家人,多供养一些;过年过节供养自己父母可能都没供养这么多,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供养。知这个世间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众生和自己都要经常有所约束,用佛法来约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经常这样约束自己时,自己的心量就扩大。为自己和众生共同脱离生死烦恼,就能发起大愿心。随众生语,不逆众生语。在随顺的过程当中,用佛法去启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你别说了,你说的不对”,这样不行。世俗谈论也好,要用善语、柔软语去启迪众生。还有比这好的方法,知道吗?为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菩萨行人都是默默承担一切苦难,而不让人知道。见众生作多恶,行少善,只对善业念念于心,尽管少,将来为这小小的善念或善缘都来度;做那些恶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担,让其出离,这才是修菩萨行的人。

于三宝所,对佛法僧不生疑心,乐于供养佛法僧三宝,钱少时,先给贫穷。去寺庙礼佛,宁可进庙不烧香,也要把兜里仅有的钱舍给庙外那些乞讨的人,先施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可是一般人不这样,有一块钱先去供养三宝种福田,舍一得万报,种悲田见不到回报。菩萨行人不求回报,才去种悲田。所以说“先种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做的。我们有钱,一定别吝啬,对于那些残疾人,受苦受难的人,一定要给他们,让他们心生希望,“还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感召此报,他们还这么对待我。世上好人多,还是信佛的人好。”让这样的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种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万倍。菩萨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钱送当官的、管事儿的,就不供养三宝,更何况贫穷、下贱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钱给他?见过一些恶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点缘,宁可把馒头扔给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给出家人吃。

先为贫苦,再为富贵。要是遇到一个穷人、一个富人,要先跟穷人打交道,后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顺序,都是先对穷人,后对富人。让穷人心生欢喜,富人不因为没先跟他打招呼而不快,而穷人容易生起这种自卑心。富人对谁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觉得无所谓,就算轻慢他了,改日一说,淡淡一笑就过去;穷人要是被有意忽视,后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于怀,终生不忘。菩萨行人绝不让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应让任何人对任何做的不圆满的事耿耿于怀。乐赞他人的好处,说佛涅槃的乐处。如果有技术和手艺,要教穷人学,让穷人得一技之长,让他有饭吃。穷人学了技艺,会心生欢喜;别自私自利,教他并不是贪图他的供养,而是让他得到利益,让他去养他的父母。身口意业,所造诸善,终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利益他人,共为佛事。不是暂时这样,而要一生都这样,恒为他人,这才是实义菩萨,真菩萨。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在家修菩萨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着来的;所以,难行难做。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义菩萨怎么知道自己是实义菩萨呢?

佛说,菩萨苦行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有诚心,不为苦而苦。干点活是为自己修道,为众生得道,为同修能安心修道创造条件,做点累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吃点苦,同修都能成道,这点苦吃的太值得了,太应该了;这里真是我修菩萨道的好地方,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好更适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点苦、挨点累,心念就转,“我可不在这庙待了。”这一转,就不是实义菩萨了,是假名菩萨。暂时可以逃离,不能生生世世逃离,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远比这艰苦百倍、千倍。还不如把无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报啊。越是设置障碍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识;越是设置困难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实义菩萨能行得到,不是实义菩萨做不到。

佛说,我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是从外道那里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转。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谷物;住的地方多有荆棘;路上有牛粪、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气酷热时在阳光下暴晒;寒冬腊月时受冻;偶尔有点像样的食物时,与人分享,都不退转。现在的寺庙能有这么苦吗,肯定没有;在家人有这么苦吗,更没有。跟佛比一比,我们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远了。我们太享福了,福烧的,都不愿意发菩提心了。

佛往昔为四事舍弃身命;一是为破众生烦恼;二是为让众生得安乐;三是为破除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拦路虎。如果发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单有苦在等着。哪里魔王最盛,哪里是发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场,无量劫来的业报都赶到今天了,实在太好了;四是为报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实义菩萨。有的学佛人,宁为病重父母舍弃自己寿命而让父母长寿;也有些人,别说舍寿,花钱给父母治病都不能,为他人舍身命财就更不可能。这样的人能成菩萨道吗?发菩提心的人是,只要为学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业我都替承担,病苦由我来受,让他人去往生。佛这么做能成佛,我们不这么做就不能成佛。说“我暂时先不这么做,以后再这么做。行不行?”那暂时成佛的就与我无缘,成佛的时间就得往后推迟。为什么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难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坚、心不转物。佛于往昔为正法故,割身为灯三千六百盏,在那个时候,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但是,为了度脱众生,让众生心坚固,心不后悔也不退转。这是佛往昔修行时见到同修晚上没有灯,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大众点灯。这是什么精神啊!为众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们做到了吗?别说让人割肉,花点钱供养他人都舍不得;为他人做点善事,舍点利益都不愿做;为他人牺牲点时间,不愿做;他的时间做什么了,忙于世间五欲乐呢。

佛当时具足三种功德;一是心毕竟无有退转;二是得为实义菩萨,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实义菩萨,光说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为假名菩萨;三是智慧不可思议,只有如法行作才是智慧不可思议。

佛说,往昔曾受千种苦,周身长满千疮,具足一切烦恼,为了众生得解脱,常有为众生担业受苦的愿力,其心不退。如有的人静坐,为了自己能成佛,也为了他人能成佛,坚持坐住。腿很疼,它不还没折断吗?有的人静坐,腿一疼,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轻巧啊,还不用静坐。念佛号就可成,何必这么难受呢。”佛为了众生心不退转,其心坚固,这才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佛往昔曾为了一只鸽子,弃舍自身肉。当时一只老鹰要吃这只鸽子,鸽子飞到佛处寻求庇护,佛将鸽子保护起来,鹰追过来说,“天理设置如此,这类众生就是以它为食的。把它保护起来,我们这类饿了怎么办呢?”佛对鹰说,吃我的肉吧。为一只鸽子可以舍弃身肉,而且不后悔,我们能做到吗?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得到庄严,一切都可以舍弃。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要用菩萨的智慧化度他们,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萨智慧。让他们无烦恼,让他们的恶友、恶业都消失,这就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菩萨已舍离烦恼,不受恶兽之身、不受三途之身,虽示现业力现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为往昔有愿力,要替众生受业。所以,有的时候,受恶兽身是为调伏此类恶兽;受地狱身,也是为度地狱众生。受三途身以后,善用人语、法语、实语、不粗语、不无义语,怜悯教化慈悲救度,让这些有缘的三恶道众生即除恶习、恶念,得生人天。这就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往昔为度脱一个有缘众生,受为熊身,有很多烦恼。佛要度脱的众生在哪一道,佛就现哪一道的身去度脱,是化身去度,不是报身、法身去度。凭愿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类众生交流法音,进而度脱这一道的有缘众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不仅可以化熊身,还可以化龙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脱自己的有缘眷属、亲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赶紧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属也信佛;否则,他们落到哪道上去,自己成道后有化身能力了,就得去那道度脱他们离苦。自己不去度,谁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义无反顾地到各道去度脱自己的有缘众生,声闻人和普通人做不到。现在没修到那,根本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时,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们,到庙里三宝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赶紧劝他们信佛修行。现在不劝,死了以后受业报而牵入六道轮回,等自己成道了还得去度他们。菩萨行人要拥护正法,要怜悯众生,要报四恩,要修菩萨的法行。

如果这个世界正处饥饿,就要立大愿,变成大鱼,让众生果腹,离开饥饿苦。菩萨为化解众生苦难,宁堕畜生身。而让食鱼身的众生有机会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恶。如果在瘟疫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化作药草,让这些有病的人,吃到这种药,离开病痛苦。菩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这就是实义菩萨。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罗蜜果。佛道是证得的,不是求得的。说白了,只管去修六度万行就可以,不用成天总想着“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点成佛吧”,这都不行。求六波罗蜜果就是贪著,不是实义菩萨。什么事利益众生就做什么事,菩萨知生死过幻,让众生脱离各种苦难,就是实义菩萨。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如果受了他人恩报,还要加倍回报他人。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为菩萨,利他就是自利,只为利他。虽然在利他过程中,有很多烦恼,要吃很多苦头,还要把“怨”当“亲”想,平等利益。这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说,诸外道调伏众生时,或打骂、或用刑具折磨众生使之调伏;菩萨要调伏众生,不打、不骂、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药控制,而是用柔软语、真实语让其高高兴兴地接受。这是区别,一定要注意。又打又骂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语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萨如果遇到盲癃喑哑、愚痴或者边地这些恶众生的时候,挨打受骂,心不疲倦,行不退转。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一是所爱重物能施于人;二是虽然替众生受苦具足烦恼,能忍诸恶事;三是离坏之众,就是说坏人堆里找不着他,就算为度坏人,与之同行,坏事肯定也找不着他;在坏人堆里,能劝坏人从善;四是虽然临终见到一些恶境界,不惊不怖,能说法转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后一定回来度你。你等着我。你要是不能等,宁可我不往生,也要让你先报复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还来恼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萨时,非让你堕地狱不可。”这可不行,这样成不了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慈悲心是非常大的。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一是开始给的时候,心生欢喜;二是给的时候,不求果报;三是给了以后,不生悔恨。凡是这么做的人,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出家菩萨这么做不为难;在家菩萨这么做太难了,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

佛说,如果离菩提无菩提道,就是没有佛就没有成佛之道。虽然有佛可成,没去行菩萨道也成就不了佛道。

善生向佛请法说,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为什么说他们不究竟呢?

佛说,声闻缘觉道不广大,就是功德不广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别的经上有将声闻缘觉称为究竟,那是方便说,事实上,属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经上说明白了,和其它经典不一样,声闻缘觉证菩提只是方便说。菩提道者就是学果,世间说,四果罗汉为无学,三果罗汉为有学;出世间说,菩萨为有学。声闻的无学是在娑婆世界无学,菩萨在其它佛国土成佛道时,必须有学。品位菩萨高于四果罗汉果位,认为这个世界有学,佛道无上我要成,佛法无上我要学,而声闻缘觉不究竟。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万行,这都是有学之处,学什么,就学六度万行;声闻缘觉不修六度万行,认为是无学,只是在这个世间无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罗蜜,即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新发意菩萨,所行布施达不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是未得菩提果。菩萨修行布施,可以达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果。学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众生,是得菩提后才是学果。

有学的菩提行人是有学尽智与无生智,勤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菩提果。尽智是无有障碍的智慧;无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种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积极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进、慧的四种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源。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破除一切恶法的五种力量。七觉支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慧七种能趣入觉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远离轮回,悟八正道的正确之道。这样修行就是有学。自得解脱以后又让众生也得解脱,修证菩提果为学果。心能自调自身诸根不动,然后能调众生是有学;自证菩提后,又让众生得解脱为学果。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为有学。修行证得具足十八种不共法,为学果。十八不共法分别为,如来身无失者;如来语无失者;如来意无失者;无异想心者;无不定想心者;无不知想心者;信无上成者;欲无上成者;精进无上成者;慧无上成者;解脱无上成者;知见无上成者;身业随智慧行者;语业随智慧行者;意业随智慧行者;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为自利利他而造作诸业,为有学;能利他就是利己,为学果。入世随世学世间法,为有学;入世随世而修出世间法,为学果。为救度众生不惜身财,为有学;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为学果。能教化众生行善生到人天受乐的,为有学;能教化众生修无漏学证声闻果又发菩提心的,为学果。能布施众生一切财物的,为有学;能行法布施的,为学果。能自破贪嫉的,为有学;能破他人贪嫉的,为学果。能受持信、进、念、定、慧的,为有学;教化他人也达到这样的,为学果。

佛说,菩萨信根具足。这个“信根”就是信仰坚固,菩萨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萨道,在这个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坚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间断。菩萨行人遇到多大难处,其心坚固,不退转,能度化众生,不为众生所化度。随顺众生而化度众生是菩萨;随声闻缘觉而化度声闻缘觉是菩萨。随菩萨行人随处安乐,让他人也得安乐。菩萨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现世;二是后世。为现世利益,有无常而不为实;让后世和现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还能让生生世世得成就,这才是自利利他。否则,今生再风光,此生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不是菩萨的自利利他。菩萨乐有两种;一为世乐;二为出世乐。菩萨自己得乐,也让他人得乐,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暂时没得乐,以后生也会得乐。

佛说,菩萨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这个“一”的基础上,还有二事,一是多闻;二是思维。是佛法都听一听,听完之后用思维加以筛选。众生的业报千差万别,但今生就这一条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这一条,其它的不要思维。不要把佛对众生说的这些或者法师所讲的都往自己身上对号,人不一定都圆满。无量劫来的修行,可能有一个地方谬误或两个地方不足,没有关系,就解决当下这一个或两个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说给其它众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二法基础上,还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怜悯众生;二是勤修精进;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经常想到众生苦,让众生得乐;经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里有这个基础,见到这个事,自然就会这么做。还有四法;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处处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仪让自己或他人心生后悔,而让他人生疑惑心。还有五法;一是信根坚固;二是持戒,处处是戒,处处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闻;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众生还有七种贡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见众生有诸过失,发现了以后,不马上纠正,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使之调伏,这样说法是菩萨。如果不顺其意,便为说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萨。

佛说,菩萨有两种;一是乐亲近善友,乐近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亲近善友,就不能利他。乐近善友还有两种;一是乐于供养;二是不乐供养。对善友不能说布施,只能是供养,供养善友、善知识;不乐于供养,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们;谁苦谁受,我自己乐就行。乐供养还有两种;一是能听法;二是不能听法。最大的供养功德是什么,是能听法受教化。如不能听,不受法化,等于供养功德减半,给多少钱只种福田。至心听法还有两种;一是能问;二是不能问。能问者就有所思维,能请法。佛鼓励他的弟子请法,请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听明白了而不去请法,就是光自利了,没有利他。请法的人也有两种;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听闻佛法后,没教他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没有利他,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他人受持,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种,一是思维;二是不思维。思维能得自利,不思维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维就如囫囵吞枣,吞下去不知什么滋味。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一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处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种;一是具有八智,一为法智,闻法生智;二为义智,知义生智;三为时智,知时间而生智;四为知足智,无有大贪求想;五为自智,自知之明;六为众智,能够统领大众;七为根智,善巧于心;八为上下智,知尊卑礼让。二是不能具足这八种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说法有十六种说;一是时说,掌握说法的时机;二是至心说,专心致志地说法;三是次第说,说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说,要结合世间的人或事说法;五是随义说,说法要符合经文义理;六是喜乐说,得持高兴的心态;七是随义说,说法结合什么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轻众说,不要轻视大众;九不呵斥众说,可以说一些破戒的少数人,而不是说大众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说,说的要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说,让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乱说,法义要说清楚;十三是合义说,要有一个主题,又符合大众心里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说,说了义法让他人信服;十五是说法,自己别生骄慢,认为就我行,他人不行;十六是说罢不求世报,说法只为报佛恩,不求世间回报。这样的人,也能听从他人说法。也有十六种听,一是时听,要遵守听法时间;二是乐听,听法心生欢喜;三是至心听,不要边听边议论;四是恭敬听,要尊重法师讲法;五是不求过听,不要一边听一边挑人过失,专挑过失不听人教诲,为戒律所不允许,是可怜悯者;六是不为议论听,要为受持听;七是不为胜他人听,要为受教而听;八是听时不轻说法的人,哪怕是一个乞讨的人说法,也要好好听,不因为不是名人就有差别心听;九是听时不轻于法,法法平等;十是听时终不自轻,不要有他比我强,我不如他之类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听时要离色受想行识,放下执著心;十二是听时要为受持而听,从善如流;十三是听时要除去五欲想,法中无世间五欲之乐而有法喜之乐;十四是听时要具足信心,一定能听好,也能行好;十五是听时为调伏众生,既调伏自性众生,又调伏其它众生;十六是听时为断闻根,将来能不用耳朵听事,而用心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说,能如法听,能自利利他。否则,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说,能说法的人,有两种;一是清净说;二是不清净说。不清净说的人,一为利益说,说法贪图供养,如世俗讲课要有报酬,均为利益说;二为报答说或为报复说,为了指责他人、反击其它什么言论说;三为胜他说,为要超越谁而说,知见不同可以互相学习,对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为世报说,为当世、现世得到功德回报而说;五为疑说,说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问题却不能解答。清净说法的人也有五种,一为先施食而后说,就是有什么请求或需要先给予满足,然后而说;二为增长三宝而说,让三宝弟子坚固其心,成为增长僧,自性僧;三为断自他烦恼说,自性无烦恼也教他人见性而去说法;四为分别邪正说,为明辨正法与邪知邪见而说,让众生解惑;何者为师?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则,枉为人师;五为听的人得最胜而说,要说就说到最好,把才智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又不为折服他人、超越他人而说。不净说为垢秽,为卖法,为侮辱,为谬误,为失意。清净说者,为净洁,为正说,为实语,为法聚。如果给人讲佛经的三藏十二部,要通达佛教三乘与唯一佛乘的关系而去说就是正说。

佛说,听法的人有四种,一是略闻多解,听了一点就能理解很多,此为才智之人。六祖听了《金刚经》一遍就开悟,就是略闻多解;二是随分别解,听法以后,层次清楚义理明白;三是随本意解,用自知法的义理来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义和句义。这样听法的人分为两种,前两者是熟,后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证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门或无修行的人。佛说法时就是让随本意解的生人,都能听明白。若不能随本意解,生人就不能理解法义。法师讲法,也根据听法对象不同,照应到这个层面。

佛说,比如树林中有四种树,一是易伐难出的;二是难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难伐难出的。在家人也是这样,有易调难出的;有难调易出的;有易调易出的;有难调难出的。由于根基不够,暂时出离不了三界,这是“难出”。但这不是舍弃,还要告诉人从静坐培德开始。“难调易出”这种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调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识,一说就信,得以调伏,其心坚固,一修很快就能出离;证果位快的人都属于这种,修个三年、五年就能证得果位。这种难调易出的人见似傲慢不羁,实则一旦遇善法为好度。易调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缘能值遇善知识,一遇到说个三言两语,就知道“世间行菩萨道第一人”就是他。“难调难出”的人是骄慢之人,贡高我慢,心性刚强,除特大因缘外,没人能调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这样的四种人可分为三种情况教化,一是呵斥以调伏,这种人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调伏;有的人若不呵斥,去不掉我法二执,没法调伏;二是要用柔软语去调伏,特别是现在的女众弟子,脸皮都非常薄,一呵斥就哭;三是,呵斥柔语结合。用不同方法调伏不同类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调伏可分两种,一是自己调伏,不需要他人调伏,自己就能自觉调伏其心,这种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调伏,只能由他人来调伏,离开他人就不行,这就是离不开师。这样人离开师就很难修成,因为不能找到自己过失,不能调伏自己。调伏的方法还有二种,一是施调;二是咒调。施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调伏,如缺医少药的,就布施给药,然后再去说服他。咒调中的咒属于佛教密语,经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淫欲重的人要诵持楞严咒;容易召魔的人诵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诵持大明咒,这都是咒调,不是用咒去控制。用这些方法还要掌握时间,一是喜时;二是苦时。一个人高兴时怎么说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烦恼时,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应有作用和效果。苦时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时候,去劝说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为这样的四种人说,正法时有两种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么事都明白,现在事、过去事,知识广泛,然后把佛法贯通于其中,把佛法藏起来说,听的人感兴趣、愿意听,而且受到法益;二是为其驱使,就是先帮他做事,然后为其说法。如果是一去就说,我教教你;对方一听就反感,就会心烦,世人多贡高我慢。要知道这两种方便,再这样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为了利他,要学习外道典籍,还要学习十二部经典;都学会后,再去弘法度人,解除众生烦恼;赞叹善友功德,指出恶友之过,赞叹布施的功德,呵斥贪吝过失,赞叹寂静的功德,赞法行德。

佛说,在家人心自调伏后,才出家;自己修行,也教化他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调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则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为能行布施,能懂世间法又修出世间法。在家人夫妻双修可成道,出家人说不断欲不能成道,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双修可成道,出家人很难想出这样的办法。怎么多度人啊!没有在家人信奉三宝就没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养的;出家人是以在家人为调伏对象的。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世界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所以,要知道,持戒、诵经、坐禅皆因在家人而为庄严,为在家人赞叹,为在家人做榜样。有依法修行的庄严的出家人,才有在家人修行于道。出家人要为在家人做榜样,这样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于道。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受”为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识的教化。“施”为多行财法布施。出家人要修诵教两法,多闻经典;能教诲前来请法的人。菩萨兼有四法,即受、施、诵、教,才为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么教化众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么能教他人持戒;自己不能布施,怎么能教他人布施;自己不精进,怎么能教他人精进;自己没有禅定,怎么能跟他人讲禅;出家人必须修禅定,为什么现在的出家人说“一句佛号就能得度”,因为自己没修禅定,教不出来他人禅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没有般若,怎么能教他人产生般若;菩萨教化要修六度万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后再教化他人去六度万行,缺一不可。现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净土法门真谛的人却很少。有人会不服气,会说末法时代,净土法门最简单,最直接,最稳当,一本经书,一句佛号就能带业往生。告诉诸位,那是方便说,不是真谛。净土法门的真谛是,往生佛净土,是佛清净愿力与自念功德力的统一,只有世间净土成就,才有出世间净土往生。世间的净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净行是净,都摄六根不放逸的清净心是土。否则,佛的清净愿力不及破戒的污浊力,念功德力不及恶行的业力。众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种,菩萨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种;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众生;中根菩萨能化中根众生和下根众生;上根菩萨能化上中下三根众生。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自利利他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具足几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佛说,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寿命长远,即长寿;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颜庄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势力;四是具好种性,即豪门贵族;五是多饶财宝,即大富贵;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语辩了,即能辩明法理;八是无大众畏,即面对大众心不畏惧。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得长寿乃至无大众畏呢?

佛说,菩萨于无量劫中慈悲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常坏骄慢心而无骄慢行,以是因缘就生上种性;常施饮食,以是因缘得身力具足;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呵斥女身而多修善行,以是因缘得男子身;至心持戒,以是因缘得言语辩了;供养三宝,以是因缘得无大众畏。具足这样八法,有三个因缘;一是物净,二是心净,三是福田净。物净就是非盗窃圣贤之物,不拿公共之物,不拿三宝常住之物去行惠施。而用佛像、经书或讲法去供养他人是最上乘的供养。同一物品不能许给多人,多个物品也不能就给一个人,如有六人,就准备六份物品,人人有份;别让一人生烦恼。也别答应给却不给,俗话说,“许愿没有还,脑袋疼三年。”又不是抢夺、诈骗等非法所得财物。只有做到这样才为物净。心净,就是布施结善缘的时候,不为生死与善果,没想要得到什么,也没想胜过谁,也不为得美色、得力量帮助、得到财富等。不违背家庭的惯例,不为眷属多而去供养。只是为庄严菩提,调伏众生,这样才是心净。福田净就是受人供养,远离八邪;一是邪知见;二是邪思邪想;三是邪言邪语;四是邪习邪业,如赌博、贿赂、杀生等;五是邪命,荒废时间,把时间放在嬉戏上就是邪命;六是邪精进,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乐上;七是邪念,起心动念不正;八是邪定,修习外道功法。

还有求长寿,为众生赞叹放生不杀;求身体好,长相庄重,为人就要常生欢喜,让众生见了欢喜;求生于大种性之家,就是有个体面的出身,不是贫穷下贱人的子女,为人就要持戒、诵经、坐禅;菩萨才有财富,今生的财富多,有正财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当职业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财了,不用为天天吃饱饭而发愁等。也有大财富贵的菩萨行人,但是少数,不都一样。如移居美国的杨洪居士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没见过他,但在定中,观察到这个人是行菩萨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钱;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调伏众生;求语辩了,就要经常讲法,语言了义,让众生都能听明白,受法教化;求无大众畏,就要明出世间诸法实相。

佛说,菩萨能具足八法,能修十善法,用不杀、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乐以善法化度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虽得于妙色,持戒而多闻精进,大力好胜,多有财宝也不以此生骄慢;不以幻术迷惑欺瞒众生,身不放逸,修六和敬;即慈心与身业和,慈心与口业和,慈心与意业和,上座与下座和,持戒与清净和,漏尽与智慧和。如果能这样做,虽在家修行,等于出家;出家、在家在证悟上没有区别。这样的在家人,知修忏悔法,与人与己再无恶因缘。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优婆塞戒,虽复后世生无三宝处,终不造诸恶,逐渐善业成熟,遇到三宝就皈依。这里有两个因缘;一是智慧,二是不放逸。智慧是由禅定产生的,生生世世不散失;不放逸就是由于往昔精进过,有智慧,今世才能这样。就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和充满恶行的地方,也不做恶事。这里有四个因缘,一是了知烦恼过失;二是不随诸烦恼流;三是能忍诸恶行;四是不生恐怖心。具足这四种因缘,不为烦恼所倾动,才能得安定。如果当面能忍一会儿,背后就不能忍了;或遇着点什么事就害怕了,怕连累自己,怕自己受苦等,这都不为具足。在家人这样受戒有五种因缘,一是乐修善法;二是分别善恶;三是亲近正法;四是怜悯众生;五是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

佛说,如果在家人具足开始讲的八法,若闻讥讽能忍;若闻赞叹反生忏悔;若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伏恶人;转破坏团结的人和合;扬他人善事,隐他人过失;听到他人秘事,不乱说话,出家、在家一样,不要说人过失,不说他人的隐私;不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诅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报答;遇到恶口辱骂的人,要生怜悯心;对要杀我、打我、怨我、少恩于己等人,要生悲心;行于善法中,怨亲平等。亲近有苦难的怨亲时,要先说明有怨的人;以善报之、以乐报之;见有偷己时,不要惊动,以免惶恐;对众生如父母想,宁伤身命也不虚言相欺;对烦恼如怨贼想,于善法如至亲想,于外道法如食腊味想;虽久与恶人同在一起,不生亲善心;虽与善人不能在一起,心里也觉得很亲近;不因为父母、师长做过恶事而不敬心供养;自己贫困又有穷人来求助时,不应有厌烦心;虽不亲近恶人,而心常应怜悯;凶恶的人来加害于己,不思报复,还要以德报怨;自受乐不轻他人苦,见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业清净,就是用法开化众生;能以己身受苦让他人受乐而为之,如为己身受乐让他人受苦而不为之;有什么世间技艺,要传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让技艺绝世;对于亲友要说因果,不让作恶;说无常,共行善法。菩萨有在家出家,出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二庄严品第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萨自利利他庄严呢?

佛说,菩萨具足两法才能自利利他庄严;一是福德;二是智德。两者合一为功德,有功德才是自利,自己有功德才能培育他人功德。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才能证得福慧庄严呢?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福慧庄严。修行忍辱、禅定和智慧可证得慧德庄严;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可证得福德庄严。同时,念佛、念法、念僧,可得慧德庄严;念戒、念施、念天可得福德庄严。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念戒是善护清净行,念施是感众生恩而怜悯,念天是感天恩而精进。六度当中有三个是福庄严;三个是慧庄严。菩萨功德庄严,能自利利他。为救度众生,可化身示现受三恶道的苦,而其内心不受忧恼。有善巧方便,既了知世间法,又知出世间法,说法圆融。菩萨行人要对世间文学、科技、医药、法律等知晓。要是什么也不懂,说话就离谱。如是做买卖的,就会说生意上的话,大学教授度不了,农民度不了,锅炉工也度不了。如是学者,就知道书本上的事,从政的或其他人就度不了。世间的事儿要什么都懂一些,才能和各种人打交道,进而善巧方便度化,才能说法无碍。福庄严即智庄严,没有福庄严就没有智庄严,要有智庄严必得福庄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能修善法,才能得福德,有福德才能有因缘修慧德。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学问,再修禅定,才能出世间,出世间后才有愿力再回这个世间为众生说法。出世间不是菩萨目的,出世间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出离这个世间以后,再入这个世间才是菩萨的行愿,回来度众生。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这个世间是乐因苦果,乐不真实,苦是真实的。所以,为利益众生,菩萨行人要入世间。功德修两个因可证得,一是慈心;二是悲心。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虽在生死之中,心不生悔,常来世间。虽入生死,不乐生死;深观解脱,见到世间利益无常,出世间利益才是常久。所以,劝世人增长自己真正的财富,即功德;增长出世间的智慧,去修禅定。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在一切施中,不生有悔;见众生恶事,菩萨能忍。对众生有慈悲心,才经常种两种田;一是种福田,二是种悲田,也称贫困田。为增长福德,要施于贫苦,要先种悲田,种悲田福德胜过种福田。为增无上妙智,要种福田,供养三宝是种福田。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见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见杀和其它恶事时,要有慈悲心,能念往生咒就念往生咒,也可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用念功德作回向;见到了就有缘,没见着那没办法。菩萨行人就要这么去做,时时刻刻都要自觉去做。

佛说,能修行不共法因缘为福德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为智德庄严。共法是声闻缘觉菩萨共同所修之法,基础是都修十善业,都见世间苦,证涅槃乐。不共法共有十八种,前面讲过,这里不讲。三种菩提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能用佛法教化众生,为慧德庄严。众生受苦就等于我受苦,为福德庄严。能让众生离邪恶知见为慧德庄严。能让众生生信,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为福德庄严。有福德庄严,才能得慧德庄严;有慧德庄严,才能得福德庄严;福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说,修行要具足五法能庄严无上菩提;一是信心;二是悲心;三是勇健心;四是读诵世论,不生疲倦;五是学诸世业,亦不厌之。佛法是用世间有为法破众生有为法,菩萨行人学习世论是用究竟的觉悟破颠倒的迷顽。学诸事业是随顺世间,示现对世间的事干啥像啥,如是大夫,医术就得精湛,给人治病,手到病除,同行也佩服,被治疗的众生也佩服,再说佛法有人信受。出家人在庙里,做饭得像个做饭的,敲磬像个敲磬的。如果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不像什么,若去弘法没人能信服!自身没有慧德庄严,不能让众生得福德庄严。有修行功德的人,修行中有七种表现;一是自知罪过,觉察自己过失;二是不说他人过失;三是能欢喜的瞻慰病人,谁有病了,经常过去探视;四是乐施贫人;五是怀有菩提心,把好心放在前,说话办事都从佛心出发;六是心不放逸,不贪图安逸;七是一切时中,常修六度万行。还有七种表现;一是乐化怨仇,怨仇宜解不宜结;不管是什么人,做的对不对,不要老揪住不放,得罪一次,永远也不化解;二是化时不厌,在化解怨仇上,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来;明天化度不了还有后天,心不生厌悔;三是要让成熟解脱,度一个争取成功一个,让他成熟,别半途而废;四是要把佛法与世语世事联系起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五是能忍世间一切恶事;六是永远不说让人不喜欢听的事,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否则会因此而诽谤三宝;七是对于破戒之人,心要生哀悯而不是同情,不要他恨亦恨,他爱亦爱,他哭亦哭,这样做是愚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功德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