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般若人生

2024-02-10

般若人生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不解作创造主,不解作造物主,也不解作主宰万物之王。

佛这个字是古梵语的音译,有些大德译为薄伽梵,有些音译为浮图,英文译为BUDDHA。意思是觉者,西人则干脆意译为觉悟者。ENLIGHTEN ONE)。

中国佛教译经大德之所以不把佛意译为觉者,而保留其音译,一来是因为尊重不翻,二来也因为这个觉者的觉字包含了很多层的意义。

佛是指自觉、觉他、觉满三者俱备的圣者。这其中包括了自身的觉悟,并以觉悟的真理唤醒沉迷的众生,让众生亦能。觉觉他,同时所觉悟的质量均究竟圆满。能俱备这三个条件的,我们尊称之为佛,即尊称他为自觉、觉他、觉满的圣者。

我们从对佛这个字的意义了解中,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佛教的修行纲领。这个宗教的修行法门就是教人从觉入手,渐渐趋于觉满。不论参禅、持咒、拜佛、念佛、诵经都总不离提醒修行人要背尘合觉,亦即背迷合觉。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做个醒觉的人,不要被人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迷乱了心智,那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在我们还未臻达至觉他、觉满的境界前,首先要起步的就是自觉。

如何自觉呢?在参禅、持咒、拜佛、念佛、诵经的时候,固然是自觉的一种训练,因为不专注,无法获益。而专注的训练,必定从觉察开始,觉察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思想,一语言,甚至一呼吸。但是即使不在参禅、持咒、拜佛、念佛、诵经等宗教仪式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离开自我的醒觉。换言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常常保持觉醒。

觉醒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对每一件事情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难道我们平时不觉醒吗?老实说,我们觉醒的时间很少。我们一般都会当局者迷,事情发生的时候,都会被私利、偏见、感情等等局限了我们的觉察,因而导致了许多纷争与痛苦,最常见的弊病就是留下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即无法化解导致烦恼的问题,使烦恼轮回衍生不已。如能以觉察的态度保持觉醒,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

能够了知保持觉察觉醒是一种修行,这种觉察与觉醒会引导我们对万事万物,甚至宇宙真相的觉悟。虽然我们可能还距离觉满有一段很长的路,但是我们已经循着觉满的目标前进。这条路,我常常称之为般若人生路。

佛教的般若是通达缘起性空的正智,佛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换句话说,世间万物都是由具体的因素和条件组成,若离开了许多的因素和条件,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万物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故称缘起;缘起必然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性空。凡夫迷于缘起性空,佛菩萨具有般若智慧故能了达,般若人生就是缘起性空的人生。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