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活
多与少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犹如阴阳太极图的两部分,缺一不可。无少即无多,无多也无少。多和少是古今常讲不衰的话题。伟大的圣人老子在2500年前的道家圣典《道德经》里讲:“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本文的玄妙之门是一个“吃”字。“口”与“乞”组成了“吃”字。以“乞”的心态去吃,就会恭敬食物,继而恭敬制造食物的众生,乃至感恩有好生之德的天地。保持恭敬和感恩的心态,吃便有了节制。
吃食物是人类几乎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但是明白“吃”字深层次道理的人数并不多。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教导人们:吃得少补气,吃得多伤气。多与少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却大相径庭。吃得少是指摄入的食物恰好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而无剩余,食物得以顺利“气化”变为人身心之动力,令人心清气爽,精力充沛;吃得多是指摄入的食物超出了人的实际需要,阻塞了消化吸收机制,形成“胃痞”、“肠痞”,食物气化受阻,产生大量毒素,熏蒸人的身心,令人心烦意乱,浑身酸懒,呈现微中毒现象。
伟大的圣人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一个生动的哲思道理:车轮与车轴的关系过紧,车轮无法转动;两者之间关系过于松,又会产生脱离。因此,车轮与轴的玄妙在于即松即紧,非松非紧。饮食也是如此,吃食物的数量接近于饱又未过量,保持吃的欲望而不再进食,给肠胃蠕动留出充分的空间,使身心的消化机制处于积极状态,以最快的速度气化食物成为动力。故似饱非饱状态的人心中欢喜,行动轻盈。反之,撑得肚子难受的人坐卧不适,心态失衡。多吃或少吃,两种做法产生不同的结果,不但涉及健康,而且影响生命的长短。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吃多活,多吃折寿。
民以食为天。吃饭不是小事,是天大的事,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和归宿。吃食物不仅在量上要适度,还应简单平淡,因为人的福分是有数的,分毫不差,早用完早走;惜福从俭,因福分未用尽而延长了人生。故古人教导后人要惜福。有大造化的人不但饭食简朴,而且不浪费一粒米。反而一些不穷不富的人,剩饭剩菜满不在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浪费已算进他的福分消耗之中,而且因暴殄天物,上天还要“罚息”,直至福分耗尽。所以挥霍奢侈之人,做官官败,做生意坍塌于倾刻间。传统文化把饮食无度之人的状态归结为“贪、痴、慢”。贪欲、愚痴和傲慢不仅可以毁人身心健康乃至一生,还会令人生结局悲惨。我走过了62年的人生历程,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证明了古人的教悔,无一不应验。从现在做起,清醒地活在惜福的境界中,度过有限的时空进入永恒至关重要。以出世的精神活在世间法中,顺应自然地养生,做个人生的智者。
更新于:2022-05-27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