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锡城型男型女的时髦“素生活”

2025-01-13

 

 

第39届国际素食大会结束没多久,11月5日,厦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厦门国际素食养生展览会就揭幕了。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过去,被认为是出家人专用的素食,在这个“环保”、“低碳”越来越热的年代,如今已经变成潮流生活的时尚标签,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对锡城的素食者们进行了一番明察暗访,结果发现80后素食人群的比例上升明显。

对于“潜伏”在无锡这座城市的80后素食者们,我们是抱着好奇心走近他们的。因为他们不为信佛吃素,因为他们年轻。

其实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素食群,在各大门户网站也会出现素食小组的专属页面,追捧者也曾现出上升趋势。对于素食主义者来说,无论是素食群还是素食小组,那就是“他们找到组织了”。

一个“蛋奶素”的素食旅程

  

素食者中女性居多,这个叫名叫张朋的无锡男孩,二十出头,现在是江南大学大三的学生。我们从土豆网上一个5000人的“广义素食小组”发现了他的踪迹。你不能相信,吃素之前,他是个吃火锅时可以一气吃两斤肉,无肉不欢的小伙子。是什么让他一下子就变成一个素食者了呢?

张朋虽然吃素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但介绍起自己来已经相当的专业,“我是蛋奶素。”顾名思义,“蛋奶素”就是吃鸡蛋和牛奶的吃素。这也是时下最流行的素食方式。不过,张朋“蛋奶素”中的牛奶是指蛋糕中的间接含有的牛奶。张朋的吃素与许多素食者有着相同的起因,都是从饲养小动物开始的。

张朋刚进大学的时候,偷偷在宿舍里养了只小狗,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逐渐对肉没了兴趣,直到最后一点都不吃。“那时候就觉得吃肉是件很残忍的事。到后来,凡是吃到肉就会引起比较严重的腹泻,但吃素就不会碰到这些问题。除了动物保护和健康方面的原因,低碳环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素食小组的成员常会交流这些问题。”张朋还将自己的素食营养日志发到了校内网上与大家分享。

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男性来说,日复一日的不吃肉,怕十个男人中九个是不能坚持的。据说素食者一般都会体重变轻,皮肤变好,我们也想向张朋求证一下。对此,张朋说,“体重并没有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会急剧减轻,反而是比吃肉的时候有所增加,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不过,皮肤上倒没感觉有什么变化。”

西红柿鸡蛋、酸辣白菜、青椒土豆丝外加一个馒头,这些都是张朋在学校最经典的一顿饭。食堂打饭的阿姨对这个吃素的小伙子很熟悉也很照顾,饭菜量都很足。不过,张朋有点不好意思地透露,有时工作忙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饥饿,“我是学公共艺术的,平时做雕塑也很累。特别是哪天没吃到豆制品,这种饥饿的感觉就会比较明显。”

对于素食者来说,没了豆制品那就等于没有了能源,豆制品可以代替肉类给人体补充很多必要的营养物质。这在素食者中也算是个共识。张朋所在学校食品学院的导师曾说,素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素食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人生存所需的元素和能量。

因为自己是个素食者,所以生活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小麻烦,眼瞅着一大桌子美味,同桌的人吃得不亦乐乎,自己的筷子却不知伸向何方,饿肚子那是常有的事。于是,张朋身边会常备饼干、素面、素肠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张朋从淘宝专卖素食的店里淘来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素食者对于物质的欲望会比一般人低,心态也比较平静。张朋也是如此,散步、跑步时听听音乐对于他来说那就是很享受的时刻了,“大冬天,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那就足够了。”

  锡城素菜馆的小遗憾

  饼干、素面、素肠……张朋在生活中碰到的小麻烦就这样被他轻松化解了。但张朋还是个在校学生,生活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而一旦融入社会,这个小麻烦在很多时间就会放大成不小的尴尬。

同样是80后的崔萍,是无锡市区一家中学的老师,2003年的时候便开始吃素。她的吃素比较彻底,牛奶、鸡蛋也是不碰的。

素食者大都是知道史幼波写的《素食主义》一书——一本趣味解读“素食主义”的专著。这本书也对崔萍的素食人生产生了影响。“许多植物中所含的人体所需成分,无论是蛋白质,还是糖类和脂肪,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都不比肉类低。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越是处于食物链低端的食物越是安全。像猪、牛、羊这些在伺养过程中环节比较多,相对于处于食物链低端的水果蔬菜来说,毒素就要多得多。现在的动物像鸡都是在很短时间内饲养大的,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万物都有他的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现在的蔬菜很多是大棚蔬菜,其实也违反了物种自然生长的规律。但相对于动物来说,还是要安全些。”崔萍说。

生活中,崔萍碰到的最麻烦的事就是聚会之类的公共场合。崔萍说,熟悉的朋友小聚多会选择素食馆,和不太熟悉的朋友聚会,崔萍有时会吃过了再去,或者饭桌上就很少动筷子。有时也难免听到一些人对于素食者的不屑,认为那样的人生“岂不是少了很多乐趣”。

以前在中山路基督教堂的旁边有家名叫“早吃素”的素菜馆,菜式做得很精致,味道也不错。崔萍常和朋友到那儿吃,“那家店很注意细节,说牙签都是用玉米做的;炒菜不用味精用蘑菇精。很多东西都是用大豆纤维做的比传统的豆腐衣等外型味道更好一点。后来不知搬哪儿了,有点遗憾。”

现在无锡的素食馆除了功德林,其他大多集中在寺庙里或者附近,很多都采用了素菜荤做的做法。在我们的采访中,包括张朋、崔萍在内的多位素食者对于那类素食大抵是不认同的,觉得那多是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

新素食主义的环保标签

  

在吃素吃荤这个问题上,科学研究可能更具说服性。

“多吃素,少吃肉”,在最近几年的确成了百姓日常生活饮食的合理饮食的标准。当然,这一切并非营养学家的主观臆造。美国卫生署对10万名素食者进行调查,结论是:素食者比肉食者要健康得多,体重也比肉食者平均轻了10公斤左右,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发病率在他们身上要小得多。甚至,连感冒、过敏这样的小病的发生率,也比肉食者要小许多。一项最新的研究甚至显示,素食者每25年有年轻4岁的外观差异。

对于更多的“食肉”人群来说,全素倒也不是必须,在脂肪肝、高血脂这些富贵病比率日益升高之时,“多吃素,少吃荤”总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新素食主义的角度来说,张朋的“蛋奶素”、崔萍的“纯素食”仍然处于素食主义的初级阶段,仍然是从保护动物、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的,“环保低碳”这个概念虽然已经列入到了张朋的素食生活中,但与新素主义推行的概念还是有段距离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进阶的过程,他们已经处于过程之中。

不是素食人群才需要低碳环保,新素食主义的新标签,对关爱地球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朱红)

尽管素食主义者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时尚标签,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在强大的“肉食动物们”面前,在开放的生活空间,坚守“素食主义”的理想,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也就在这“不容易”的背后,他们淡然转身之后的背影,其中不乏许多有“型”的人与有“型”的事。

问一个朋友,如果要你从今天开始为了响应低碳生活、保护动物,抑或是信仰做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可以么?他想了想,然后华丽丽地说了一个NO。“保护动物、低碳我都能接受,只是要吃素你不觉得很不现实么?比如和朋友出去聚会,所有人开心地吃吃喝喝,就你在一边啃萝卜青菜,真煞风景!”。

这也是素食主义者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尴尬。

忍饥挨饿型:不好说就忍吧

  

自从开始吃素,发生在职校学生小李身上“狗血”的事情就特别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最恨集体活动了”,理由很简单,每到这个时候他绝对是饿得半死。

“前些天全班组织去鸿声的农博园玩儿,因为要烤肉,我没去,虽然那可能是我们大四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室外集体活动。”小李说,因为此前就有过几次让他饿肚子的经历,所以每当听说要集体活动,他就一个字“躲”。

“之前我们去野外实习,住农家院,素菜很少,‘肉边素’又油得厉害(素油炒的肉边素可以接受,但那是猪油炒的,而且油很多),如果我不说给我留点素菜,他们在饥肠辘辘时根本想不起你吃素,会很快把你能接受的菜吃光,而你只能白嘴吃米饭,如果你那样说了,他们又会觉得那些菜又不是单为你做的,‘凭什么因为你吃素,我就没素菜吃了’。”小李说,加之吃饭时,因为素菜比较清淡、爽口,往往又是那帮‘减肥狂女生’的最爱,抢得快,吃得多,所以一来二去,他就从“不好意思开口”变成了“懒得开口”了,于是,“忍饥挨饿”就成了他素食生活最鲜明的记忆。

处乱不惊型:吃饭就吃“肉边素”

  有着五年吃素经历的新区白领陈小姐,讲起自己的吃素经历。“我可以接受素油炒的‘肉边素’,如果实在是猪油炒的,而且油很多也不怕,倒一碗热水,在热水里把菜上的油涮了再吃。”一副超淡定的表情。

不过据她说,自己的这个“理念”完全还不算什么,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此前与灵山一位居士的对话。

“当时我问她,‘你不吃肉吧。’她坚决地说:不!,我又问她,‘那你吃包子吗?’‘吃呀?’又问‘那吃肉包子不?’‘怎么会不吃呢?’。当时听她这么说,我超惊讶,后来才搞明白了,原来她所谓的吃素就是不吃动物的原型,剁碎了就可以吃。”陈小姐一边说一边笑个不停。

积极上进型:有粮在手心不慌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素食主义者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忍饥挨饿,总归是有那么几个细心、聪明,最重要是勤奋的,比如周小姐。

吃不饱当然会觉得委屈,这不算考验,只是人的正常反应,自己做好准备很重要。比如去别人家吃饭,自己先在家做几个素菜带着去。“别对餐馆抱太大幻想,包里多放几包饼干坚果什么的”。

小姐的“防饿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这很大程度上是与她的职业有关,在无锡某小区幼儿园做老师,“像我们做幼师的嘛,总归做事情要细心一点”。周小姐自称经常会随朋友一起出去野营烤肉,每到这个时候,她便会带一些方便面,豆干儿,西红柿之类的,不仅自己吃,“还能剩点儿分给大家”。“如果你经常缺席朋友间的聚会,久而久之,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也会渐渐疏远你的,更何况,现在的人际交往都很脆弱。”周小姐说。她执著地认为“只要个人努力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习惯了就不会觉得不方便了。”

心惊胆战型:那些“被改造”的日子

  

“如果你要做一个素食主义者,首先要心够‘狠’够‘硬’,这个很重要。”张小姐说。他是新区某企业的财务,虽然平时在外的饭局不多,但中午总得在单位吃饭吧,起初一个人在旁边啃着豆腐白菜,难免会招来不少异样的眼光,时间一长,周围的同事也都“见怪不怪”了,偶尔有那么几个夹块肉过来:“来,知知肉味!”,那也是调侃一下,而令张小姐最不能忍受的还是那么几个超热心声称坚决要“改造”她的同事。

“一次我正在食堂吃饭,恰好撞上公司副总,她看了看我的饭,随后竟把肉全夹到我碗里说:我就不相信改不过来你这个不吃肉的毛病……”那场景,张小姐顿时石化了。

唧唧歪歪型:N个吃荤的理由

  

饭局上,吃素的人总会遇见几个唧唧歪歪劝人开荤的理由:

“毕业几年,上个月大学同学出差来无锡,吃饭时我一说我吃素,他们就狂劝‘螃蟹里脂肪含量不高,不胖的’云云。”陈小姐说。让她头疼的还有一次是关于喝汤的经历。“他们问我说肉煮的汤可以喝吗?我是不想喝,但他们的理由还很充分:‘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不吃肉的话,至少应该喝汤,不要吃里面的肉就好了。’”

类似的经历,在新市民朱小姐的身上也发生过,而且还很“经典”:“出去吃饭的时候,我都说我不是因为减肥吃素了,只是不吃动物,可他们还是在劝,非说素食者‘可以吃鱼的,鱼不肥,不影响你减肥,鱼也是素的,鱼是很低级的动物,不知道疼的,你吃素吃一点肉也没关系的’,听得我恶心死了。”朱小姐好气又好笑地说。

  尴尬无语型:下次重新吃

  

“那次和大学同学去吃火锅,他们都知道我是吃素的。在点菜时大家不知道是拘泥还是一时想不到吃什么,就互相推给别人点,推到我这里时,我觉得也不可能让别人来为你考虑,虽然别人知道我是吃素的,所有我就点啊点。谁知菜上来后,大半都是素。”李先生说。

“虽然当天的饭局有点尴尬,不过好在都是毕业了好几年的同学再次见面,吃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于是也就嘻嘻哈哈的过去了。”反而是几天之后,从同学那里传到李先生耳朵里的一件事让他感慨不已。

“听说,那天回家后那位请我们吃火锅的同学还发了条短信给我另一个同学,大意是‘很对不起你们,今天只能请你们吃菜,下次再请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堆朋友中,只有我一个是吃素的,真的很难和他们去聚餐,不去嘛,只有你一个落单,去嘛,又会扫人兴似的。”李先生略带无奈的口气。

定力不足型:不妨偶尔开个戒

  

在素食主义者的堆里,在新区某外资企业做翻译的吴小姐应该属于比较豪放的那种了,虽然也毫无悬的缺席各种烧烤活动,但在应对饭局和社交生活上,她也有自己的一整个套路。

“吃素是自己的事。大家一起出去,可以吃‘肉边菜’啊。他们吃他们的,你吃你的呗,互不干扰。确实现在吃素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当别人没法理解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呢?”吴小姐说。

按照她的套路,中午在公司吃工作餐时只拣素菜吃,从来不吃里面的荤菜,有同事要的话就给同事,一旦有人问起来,吴小姐就会以“不放心外面的肉”、“觉得不安全”甚至是诸如“减肥”之类的话“遮挡”,时间一长,她吃素的习惯也渐渐被大家淡忘习惯了。不过,即便是这样,吴小姐也还是有偶尔无奈开荤的时候。

“大家出去聚餐,只有肉的时候,我也吃肉啊。不得已的时候吃一点,就当偶尔开个戒好了。随顺众生嘛。”她说。(严家瑛)

更新于: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