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慈悲济世

2024-11-03

慈悲可以算得上是佛教的一块金字招牌了,对于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一提到佛教最容易想起的形象就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历来佛教大力提倡首的就是慈悲,在此基础上再体现佛教的智慧,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慈悲就是智慧的体现,仅仅是修习慈悲心就可以让自私的众生从苦海中脱离出来。

也许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慈悲心可以让我们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呢?其实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只要自己亲自去体会一下帮助他人之后的感觉就可以知道答案了。佛陀曾经告诉我们,痛苦的来源是我们对自己的喜爱(我执),正是这种对自己的喜爱导致我们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由此造成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痛苦,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容易受伤了,在自己之外处处都有让自己受伤的因素存在。

婴儿时,我们为自己饿肚子、无法自理、无法沟通而痛苦;幼儿时,为自己喜爱的玩具被损坏而痛苦;少年时,为了叛变自己的玩伴或者为了自己的需求无法被父母满足而苦恼;青年时,为了自己的爱人、事业而苦恼;中年时,为了自己的家庭压力而苦恼;老年时,为了自己的儿孙、家庭琐事而苦恼。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为自己或者是自己拥有东西苦恼,很少看见我们为他人而苦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见别人受苦无关自己痛痒,有时候甚至是可以让自己感到可笑、好玩、幸灾乐祸的一件事情,我们只会对于有血缘关系、或者是跟自己有社会关系的极小一部分人能表达出相应的喜乐意愿。这些心态,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统统是私心,佛陀也认为,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是痛苦的根源之一,与之相反的心态才是快乐之本。

慈,无条件的慈爱一切众生;悲,感同身受的体会对方的痛苦,在慈悲心的作用之下,菩萨会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时间是生生世世直到众生度尽,地点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任意地方,对象是所有众生而不只是人类,结果是让众生都究竟的解脱而不是暂时的快乐。从古至今,无数佛教修行者都曾经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并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大愿,无有疲厌,永不停歇。这就是佛陀的精神也是佛教的精神。

但是一部分佛教徒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势利,发慈悲心的时候一直在谈价格,救度了众生之后,自己一定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一旦出现违缘,就怀疑佛陀的教言,他们完全没有领会佛陀的关于慈悲的真义,要知道,慈悲心本来就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正是世俗的生活和教育让我们迷失了慈悲的本性,发慈悲心是在唤醒我们,不是靠慈悲心去赚取利益,有什么利益能比觉醒更重要呢?如果用慈悲去赚取那些如肥皂泡一般的世间利益,那不是觉醒,那只是另一种昏迷罢了。

当我们的慈悲心成为自然而然真情流露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为众生的利益升起出离轮回之心、渴求菩提之心乃至最终成就佛陀的正觉果位,可见慈悲心是进入菩萨道的一个基础,也是成佛的一个正因,因此得到解脱也是必然结果,因为慈悲心早就消除了自私自利之心,为今后的佛教修行开通了一条顺畅之路,成就只是时间问题。

佛教提倡慈悲济世,一来有利于初学者找到正确的修学方向,二来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善良之人的共鸣,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是很好的帮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慈悲心更应大力提倡,由此缓解政府和老百姓的生存压力,有利于社会良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立志于修行解脱的佛子,应从慈悲心开始修学佛法,对于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以及一切众生都要发慈悲心,发誓不要伤害他们,尽力(尽自己能力即可,初学者不必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利益他们,以此为出发点,抛弃自私自利之心,随着修学的深入,本性的智慧自然会显现出来,利他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己的修行境界也会越来越高深。

更新于:18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