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达尊者: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了了知真实
当佛陀成道的那个时刻,有许多的天人,有许多的梵天,不断向佛陀礼敬,这些天人,梵天礼敬的时候,也用了刚才大家念的偈颂,偈颂的巴利文就说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它的意思是礼敬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这里面首先的Namo是礼敬的意思,礼敬代表折伏自己的我慢心。假如自己有贡高我慢的话,绝对不会去恭敬对方的,对方有什么不了起,我也不是跟他一样。有贡高我慢的人,往往不会去礼敬对方的。当时佛陀把所有的烦恼断除无余,佛陀的内心以及他的身上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佛陀是我们恭敬的对象。
佛陀许多种功德里面有一种功德叫作是应供,应供巴利文叫作araham 。它的意思就是我们应当要礼敬的对象,我们为什么要礼敬佛陀呢?因为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心,贪心里面分别有微细的、中等的、粗野的,佛陀把所有的一切的贪心断除无余。当然也包括断除嗔心,嗔心也包括三种层次,微细的、中等的和粗野的,佛陀把一切的嗔心亦断除无余。甚至还有愚痴,愚痴也有微细、中等和粗野的,佛陀把一切的愚痴、无明也断除了。当佛陀在圆满他的波罗蜜,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同时,佛陀也找寻到了一套修行方法。佛陀也不是靠尊师传授的,是无师自通的,佛陀因为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所以可以成为我们应当礼敬的对象。
佛陀的功德里面其中有一种功德叫作是应供,包括我们人天,梵天都值得去恭敬,礼拜,礼敬的对象。佛陀的功德也可以叫果,既然有果就必然有因,促成佛陀的这个功德的因有哪些?他修行的戒、定、慧,戒可以去除掉的比较粗糙、违犯的烦恼,由戒去除掉违犯的烦恼,粗糙的烦恼,进一步内心里面生起的烦恼,必然是需靠修定去除的。我们世间上有句话是说,我们没有生病之前,要吃一点补充营养的食品,避免生病,或者没有发生火灾之前,我们必须要防患于未燃。佛陀也是同样的,在修行法里面,他不断守护他的那颗心,避免在内心里面生起烦恼,烦恼也有身口违犯的烦恼,也有内心里面生起的烦恼,还有一种微细的随眠烦恼。而随眠烦恼,假如你对境生心,它就会立刻生起的贪心,或者是嗔心,或者是愚痴;如果是对境不相应的时候,凡夫以为是自己内心里面没有烦恼,其实这种随眠的、潜伏性的烦恼永远会跟着我们。
而佛陀是由修慧的方式,也寂灭了那种极微细、潜伏、随眠的烦恼。佛陀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假如内心生起了烦恼,纵使守护了这颗心,生起烦恼也是难免的,一旦生起烦恼,好象是火在燃烧一般,得要立刻去扑灭它。所以各位行者,虽然是有在观照,但是内心里面还是会有生起烦恼的时候,应立刻去扑灭它,烦恼也是可以被你透过观照去剔除的。佛陀的修行法里面也是有这种的修行方式,以去除贪、嗔、痴,所以佛陀有这种的应供的功德,它来自于佛陀修行圆满的所谓的戒、定、慧。佛陀是因为圆满了戒、定、慧,内心里面没有烦恼,佛陀是清净无染的,所以可以成为我们应供的恭敬的对象,因此把佛陀比喻成一个宝。如果宝石里面有瑕疵,或者是宝石不清净的话,宝石的价格是偏低的,如果一个宝石里面没有瑕疵,而且非常清澈的话,宝石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佛陀是断除了一切烦恼,他内心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佛陀就可以作为我们恭敬的对象。
佛陀的清净和阿罗汉的清净是有一点不同的,阿罗汉虽然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总是还会有遗留的习气,阿罗汉断除烦恼是没有错,但是还留下来的是习性,这种的道理要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说明?我们就用酒瓶来比喻,酒瓶里面的酒倒出去了,瓶子里面是没有酒的,但是瓶子里面总是还残留酒的味道。同样的阿罗汉圣果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遗留了一种习性,但是佛陀断除烦恼的过程当中,不但是他酒没有了,连残留的酒的味道也没有了,所以佛陀断除烦恼的过程当中,他是彻底的一种清净无染,所以佛陀就有应供的功德。在佛陀的种种的功德当中,应供的功德就证明了佛陀是清净无染的。
断除一切的烦恼中,包括一切烦恼的种子也把它断除了,因此佛陀的身业、口业、意业都是清净无染的,因为佛陀的清净无染,也成为我们一个恭敬的对象,假如他没有清净的话,是不作为大众礼敬的对象。佛陀为什么有这种的功德呢?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呢?必然会是有一个因,这个因来自佛陀在修习三学,了解了佛陀应供的功德的时候,我们以后在礼敬佛陀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不能只限于是佛像而已,我们必然要注意到佛陀的功德,这样我们礼拜的功德就非常殊胜的。假如我们的心限制在佛像的庄严的话,我们礼拜的意义是不足够的,从此我们礼拜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要导向佛陀的功德,着意于佛陀的功德。佛陀身心都是清净的,佛陀他是了解了真实的道理,而自己修行圆满之后,他再度把自己修行的方法留给世间,传给众生,这句话是非常重要,佛陀自己修行圆满之后,再把修行方法传给世间人。
讲完了佛陀的应供功德之后,我们也要知道佛陀所断除的烦恼里面有所谓的贪、嗔、痴,我慢以及邪见,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无明,无明有两种的意思,第一个是叫做不了知真实的,这叫做是无明。第二个了知是错误的,也叫做是无明。但是佛陀是没有依靠尊师,他自己也能洞察了知真实法,胜义法,或者是四圣谛法,所以佛陀是自觉的。过去无明的地方,由明代替过去的无明,好象光线代替黑暗一样,当阿罗汉道智、果智出现的时候,就能去除无始累劫跟着我们来的无明的烦恼。无明在经典里面有一个比喻,就是眼睛里面的白内障,眼睛里面有白内障的话,我们看得不清楚,不但看得不清楚,而且看的是不正确的,比如说看到的短形物质,以为是长形的,看到是白色物质,因为白内障的关系,以为是黑色的。这种的现象是由于我们的无明、无智。无明、无智是指所知道的现象都是颠倒的,不正确的,但是佛陀由他的种种波罗蜜去除了他的无明、无智的烦恼,我们把佛陀叫做觉者,觉者的巴利文叫 Buddha ,而佛陀了知的过程当中,亲自证知,没有依靠他人,所以也叫自觉,自觉的巴利文叫做sambuddha 。佛陀有另外一种的功德是正遍知,正遍知的巴利文叫做是sammasambuddha ,它的意思是佛陀是正确的了解一切,所以叫正遍知。佛陀有应供的功德,他还有正遍知的功德。
各位行者,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知真实的胜义法,或者是四圣谛法,为了要了解这真实法,我们必须也得要去除贪心、嗔心现起的烦恼,就好像是说,我们要看得清楚,看得正确,我们必须要去除掉眼睛里面的白内障,我们去除掉了白内障以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清澈的、清楚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为了要了解佛陀所说的真实的道理,我们要去除内心的烦恼。佛陀过去修习的时候,也象各位修习的时候一样,也必然要建立清净的戒律,由清净的戒律去除掉违犯烦恼,而内心里面生起的烦恼,必然是由修定的方式来去除掉,来防御,就算内心里面生起烦恼的时候,也要用自己内心的定力去对治,我们具备的戒、具备的定的话,智慧就会自然的生起,就好象我们去除掉白内障的时候,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当佛陀生起了智慧,在成道之后,也开始说法,说法的内容都是要对治我们烦恼的一些禅修方法。
佛陀断除烦恼之后,无论是在公开的场所,还是在私底下,都不再生起违犯烦恼,心里边也不会做一些不清净的行为,不清净的思维。佛陀已把所有一切的烦恼,透过三学去除掉了,一旦我们三学修行的方法具备的时候,纵使得不到身边人的称赞,但是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因为是你们内心当中具德的三学,身业、语业、意业都是清净的。三学圆满的人足以称为标准的人类。当我们在净修三学时,不断培养的是一种标准的人类的心态,具备三学之后,也能够作为人中之人。佛陀过去也象各位行者一样,不断地圆满三学,三学的修行的方法具备了,圆满之后,他才告诉世间人说,这些修行的方法,法能提升我们的生命,假如没有修习,内心里面充满烦恼,当然内心里面的烦恼又会让我们向下沉沦,不能让我们成为人中之人。现在佛陀了解了清净修行的方法之后,他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