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四
[原文]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惟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消文]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当时,韦提希夫人号泣着向佛说,‘世尊啊!我现在没有其他的请求,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您能够为我多介绍一些诸佛净土,那些远离忧愁烦恼的地方,我一定要往生到那些地方去,现在我已经不喜欢南阎浮提这个五浊恶世了。’
这个时候,释迦世尊从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众佛净土都于光中涌现出来。韦提希夫人看到这种种神奇的佛国世界之后,对佛说,‘这些诸佛净土虽然都极为清净,都有无量光明。而我却更喜欢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处,因此唯一的愿望就是恳请世尊教我观心之法,教我念佛三昧正受。’
佛告韦提希道,‘阿弥陀佛离这里不远,你应当一心专念极乐净土。我现在就详细地为你介绍西方净土的不思议境界,也让未来修净土的凡夫可以求生西方极乐国土。韦提希啊,想往生极乐的众生,应该勤修以下三种福报: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应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还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述所说的这三件事,诸佛称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以及韦提希等,‘这三件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听着,好好听着,认真思考并且要牢牢记住啊。”
[附]:世尊宣讲《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摩揭陀国是佛陀时代印度最大最强盛的一个国家,首都就是王舍城,国王叫频婆娑罗,王后叫韦提希,王子叫阿阇世。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王后都是释尊的大护法。而王子阿阇世却被提婆达多引诱,阴谋篡位。提婆达多与太子阿阇世秘密约定:“你杀老王作新王,我杀老佛作新佛”。于是有一天,利欲熏心的阿阇世在提婆达多的怂恿下,发动宫廷***,将他父亲赶下了王位,囚禁起来,将不准任何人送饭食给他,准备饿死生父,巩固王位。王后韦提希要求探监,阿阇世王良心发现,答应母亲去探监,但不准携带任何食物进去,并命令侍卫严格搜查。韦提希看着丈夫被囚,儿子绝情,不知如何是好。但念夫妻感情一场,不忍眼看丈夫饿死。于是灵机一动,脱下衣服,将蜂蜜奶油涂在身上,再将衣服装在外面,然后去探监,躲过了侍卫的搜查。
韦提希看到面容憔悴的频婆娑罗王时,泪如雨下,脱下衣服,让老王舐食充饥。老王舐食后,面色好转,面向灵山遥礼世尊,求佛派遣大目连为自己授八关斋戒。因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是频婆娑罗王的亲戚.同时,佛还派遣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来为老王说法.三个星期之后,老王既有韦提希夫人天天提供的奶油蜂蜜充饥,又有目连、富楼那的佛法训导,心境日渐转好。后来,这件事情被逆子阿阇世王知道了,他大发雷霆,下令不准韦提希夫人再去探监,并准备杀死韦提希夫人。后来大臣耆婆说:“不可杀母。杀父夺权,尚可理解。杀母必失众心。如果大王要杀生母,我们就要辞职还乡了。”这样,才制止阿阇世王弑母的举动,但还是将韦提希夫人也软禁了起来。频婆娑罗王失去了韦提希夫人的奶油蜂蜜,不久后饿死牢内。韦提希夫人遇此剧变,夫死子逆,深感人生无常。于是求佛为示净土,以作归宿。释尊与阿难等人,以神通力来至狱中,为韦提希说诸佛净土之法。韦提希一见世尊就取下宝珠等装饰,五体投地悲泣道:“世尊,我前世造了什么罪业,生下了这么个不肖的儿子!世尊,又为什么因缘竟和提婆达多牵扯上关系,希望世尊为我解说消除烦恼的大道,我如今只想求道,再不希罕这阎浮提浊恶世界的一切虚荣在这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等不善之类的行为,但愿我未来听不到恶声,看不到恶人。我现在向您顶礼,衷心忏悔,希望您能让我看到清净佛土。”最后,经过比较,韦提希决定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为自己往生的目标。并请释尊为她开示极乐世界的观法。
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阿阇世王和提婆达多是五逆十恶的以身示法者。阿阇世王杀父、杀母,提婆达多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为了争夺王权,哪管父母情重?什么叫利令智昏啊?什么叫丧心病狂啊?这就是了。用什么形容都不算过份。佛经所说的教理,都是有现实例子的,什么五逆十恶,生陷地狱,什么神通抵不过业力等等。佛陀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面对世间的浊恶而有所悟,这是释尊秽土成佛的特点。我们也一样,既然生在秽土中,那么就不要抱怨,因为恶行是很正常的,只能借其恶而悟自真,借其浊而明自清,象释迦如来一样,于秽土之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