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人禽流感疫苗将问世

2024-06-09

人用禽流感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

禽流感疫情的变化让人担忧,但是,另一则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禽流感的希望。11月14日下午,我国宣布“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

课题负责人尹卫东介绍说,早在2004年初我国首次出现禽流感疫情时,有关部门就决定由曾在全球率先研制出非典疫苗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

首先,课题组从世界卫生组织流感中心得到了研究用毒株。然后开始制定疫苗研究方案、建立疫苗毒种库、制备临床用疫苗,直到最后进行动物试验。

今年4月,香港大学进行的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我国疫苗研究用毒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符合疫苗研究生产需要。11月14日,科技部通过对“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课题的验收。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后,疫苗就会进入临床研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疫苗可以立即投入生产。

禽流感病毒在不断变异,如果变成新的流感病毒,现在的疫苗管用吗?对此,科技部农社司司长王晓方指出,我国已经具备了根据病毒变异及时更新疫苗的能力。“如果发现禽流感病毒变异,我们可在4个月内研制出新的疫苗”。而这种“速度”,来自于在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中建立起来的研发能力,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疫苗。

不过,虽然疫苗有了,但并不意味着它能立刻投入使用。首先,疫苗要经过三期临床研究,这个过程很长。其次,由于疫苗的毒株成分得同引发流感的毒株匹配,所以,在大规模流感出现前,还不能大量生产疫苗。据尹卫东介绍,从宣布流感大流行到第一支疫苗出来,大概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

另外,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已通过人体试验,正在确定最佳剂量;法国研制的疫苗已进入临床研究,实现了数百万支的生产能力;日本研制的疫苗已在动物试验中收到良好效果。

虽然疫苗即将问世,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特聘教授黄建始表示,目前还没有人用禽流感特效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指出,日本等地的科学家已经在禽流感病毒中发现了抗流感药“达菲”的耐药毒株,因此情况不容乐观。

禽流感真的逼近了吗

在很多报道中,我们都能看到“科学家担心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转变为新的大流感”等内容。但对于为何全球对禽流感空前警惕,却少有解答。高福所长告诉记者,今年5月发生在青海的1000多只候鸟死亡事件意义重大。以前,候鸟只携带禽流感病毒,没有大规模患病的,然而这次却是大量候鸟集体死亡。他们从患病和死亡候鸟的咽喉及排泄物中分离出病毒,进行基因组测序,证实是H5N1病毒,但其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H5N1病毒不完全相同。这意味着,禽流感病毒又进化了。

高所长介绍说,第一个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出现在1959年,当时一名46岁的男子在进行跨越欧亚非的旅行时,疑似感染了H7N7禽流感病毒,后来完全康复。1978—1979年,美国东北部的一些海豹因感染H7N7禽流感病毒死亡,其养殖者也出现感染症状。而到了1997年的香港,H5N1禽流感病毒首次在人类身上出现。随后,感染者迅速出现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等地,当地的猪、老虎等动物身上也发现了该病毒。“也就是说,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谱在一天天膨胀”。基于这些事实,担心禽流感变成人流感是“有充分道理的”。

高所长指出,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来看,它里面帮助病毒繁殖的多聚酶的复制能力是普通流感的上百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旦禽流感完成向人流感的转变,成为一种新病毒,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其危害是非典所不能比拟的。而且,由于现在国际交往频繁,流感病毒又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的,因此,新的大流感带来更加惊人的死亡数字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黄建始教授指出,我们要看到,1918年的公共医疗条件、防病治病技术、营养卫生环境是无法和现在相比的。而且,从1948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对流感病毒进行监测,这充分说明,大家对流感从未掉以轻心。

禽流感能否改变中国公共卫生现状

随着禽流感威胁日益扩大,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它能给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关注早就应该开始。”高福所长告诉记者,对于禽流感的基础研究早就应该布局,其实现在已经有点晚了。对于这一点,黄建始教授指出,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可以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好形势,但是,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多少存在一些欠缺。其中,缺少固定的协调机构和专家队伍来对传染病进行统一的指挥管理,大多临时搭建、“应景”研究,就是一个不足之处。这也是高所长认为禽流感研究开展不及时的重要原因。黄教授认为,公共卫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成果,需要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不过,面对禽流感,我们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高福所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展得很充分,由于意识到大部分传染病来自其他物种,科技部已经将跨物种流行病研究纳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中,同时成立了禽流感科技攻关小组。另外,还有4个“973项目”与传染病有关,“十一五”规划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

更新于:8个月前